人為什么會長痔瘡?肛腸科醫(yī)生:長痔瘡的人,或有著5個原因

痔瘡這個"難言之隱"困擾著無數現(xiàn)代人,據統(tǒng)計,超過50%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痔瘡癥狀。那些讓人坐立不安的疼痛、瘙癢和出血,究竟是怎么找上門來的?
一、痔瘡形成的生理機制
1、肛門靜脈叢的特殊結構
肛門周圍密布著豐富的靜脈血管網,這些血管缺乏靜脈瓣,血液回流本就相對困難。當腹壓增加時,血液容易在此處淤積。
2、肛墊組織的退化
健康的肛墊組織原本像小氣墊一樣起到密封作用。但隨著年齡增長,支撐結構逐漸松弛,就容易發(fā)生移位和充血。
3、炎癥反應的惡性循環(huán)
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暢會引發(fā)炎癥,炎癥又加重靜脈擴張,形成"越腫越痛,越痛越腫"的循環(huán)。
二、五大常見誘發(fā)因素
1、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連續(xù)坐姿超過2小時,肛門部位壓力增加23%。辦公室白領、司機等職業(yè)發(fā)病率明顯偏高。
2、不良排便習慣
如廁時玩手機延長排便時間,過度用力都會使靜脈壓力驟增。數據顯示,每次排便超過10分鐘,痔瘡風險增加1.8倍。
3、膳食纖維攝入不足
每天膳食纖維少于25克的人群,痔瘡發(fā)生率是達標者的2.3倍。精制主食為主的飲食結構是重要誘因。
4、妊娠期生理變化
增大的子宮壓迫盆腔靜脈,加上孕激素使血管松弛,約40%孕婦會出現(xiàn)痔瘡癥狀。
5、慢性便秘或腹瀉
這兩種情況都會反復刺激肛門區(qū)域。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每天超過3次,都是危險信號。
三、預防勝于治療
1、調整如廁姿勢
使用腳凳抬高膝蓋,使直腸角度更利于排便。研究顯示這種姿勢能減少27%的排便壓力。
2、培養(yǎng)規(guī)律排便習慣
每天固定時間如廁,即使沒有便意也嘗試5分鐘。晨起后喝溫水能刺激腸道蠕動。
3、科學補充膳食纖維
每天攝入30克以上,分次補充。燕麥、火龍果、奇亞籽都是優(yōu)質來源,同時要保證足夠飲水。
4、避免久坐久站
每小時起身活動3-5分鐘。簡單的提肛運動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每組20次,每天3組。
5、保持適度清潔
便后用溫水清洗優(yōu)于用力擦拭。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濕巾,這會破壞皮膚屏障。
痔瘡雖然常見,但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大多可以預防。如果已經出現(xiàn)持續(xù)出血、劇烈疼痛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yī)評估。記住,善待身體的小細節(jié),往往能避免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