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肝膽疾病編輯
健康科普君
肝膽疾病編輯
健康科普君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偏高可能由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藥物性肝損傷、酒精性肝病、膽道梗阻等原因引起。

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導致轉氨酶升高的常見病因。病毒復制會直接破壞肝細胞膜完整性,使細胞內酶釋放入血。臨床需進行血清學檢測確診,抗病毒治療可選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核苷類似物,同時需監(jiān)測肝功能變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因肝細胞脂肪沉積引發(fā)炎癥反應,酒精性脂肪肝則與乙醇代謝產(chǎn)物毒性相關。超聲檢查可見肝區(qū)近場回聲增強,治療需控制體重、戒酒,合并代謝異常者可配合二甲雙胍改善胰島素抵抗。

對乙酰氨基酚、抗結核藥等具有肝毒性的藥物可造成肝細胞壞死。表現(xiàn)為用藥后2-8周出現(xiàn)乏力、黃疸,停藥后多數(shù)可自行恢復,嚴重者需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長期每日飲酒超過40克乙醇會導致肝細胞線粒體功能障礙。特征性表現(xiàn)為AST/ALT比值>2,戒酒是根本治療措施,進展至肝硬化階段需補充B族維生素。
膽總管結石或腫瘤壓迫可引起膽汁淤積,伴隨堿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轉肽酶同步升高。影像學檢查能明確梗阻部位,內鏡下取石或支架置入是主要治療手段。

日常需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熬夜加重肝臟負擔。飲食建議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增加深色蔬菜和優(yōu)質蛋白攝入,限制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肝臟代謝。定期復查肝功能指標,出現(xiàn)持續(xù)升高或伴隨腹脹、皮膚黃染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