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臨床表現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視網膜血管異常增生、視網膜脫離、玻璃體混濁、瞳孔對光反射異常、白瞳癥等。該病是早產兒常見的致盲性眼病,需通過眼底篩查早期發(fā)現干預。
1、視網膜血管異常增生
病變早期可見視網膜周邊部血管迂曲擴張,新生血管呈刷狀或簇狀生長。這與早產兒視網膜血管發(fā)育不成熟有關,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過度表達導致病理性血管增生。需通過眼底熒光造影確診,激光光凝術可有效封閉異常血管。
2、視網膜脫離
增生組織收縮牽拉可導致部分或全部視網膜脫離,表現為眼底灰白色隆起,患兒出現視力喪失。超聲檢查顯示視網膜與脈絡膜分離,嚴重者需行玻璃體切割手術。發(fā)病與氧療史、低出生體重密切相關。
3、玻璃體混濁
玻璃體腔內可見絮狀或條索狀混濁物,影響眼底觀察。由異常血管滲漏出血或纖維增生導致,可通過廣角眼底照相評估。輕度混濁可自行吸收,重度需玻璃體腔注藥治療。
4、瞳孔對光反射異常
表現為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提示視神經或視網膜功能受損。需排查是否合并視網膜廣泛出血、視神經萎縮等并發(fā)癥。動態(tài)觀察瞳孔變化有助于判斷病情進展。
5、白瞳癥
晚期病例瞳孔區(qū)呈現白色反光,俗稱"貓眼征"。常見于視網膜全脫離或晶狀體后纖維增生,需與視網膜母細胞瘤鑒別。B超檢查可見視網膜呈"V"形脫離,提示已進入病變終末期。
建議對胎齡小于32周或出生體重低于1500克的早產兒,在出生后4-6周開始定期眼底篩查。哺乳期母親需保證維生素A、DHA等營養(yǎng)素攝入,避免強光刺激嬰兒眼睛。發(fā)現病變后應每1-2周復查眼底,根據分期選擇激光治療、抗VEGF藥物注射或手術治療,同時進行視覺刺激訓練促進視功能發(fā)育。
相關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