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肛瘺易發(fā)的誘因是什么

小兒肛瘺易發(fā)的誘因主要有先天性肛門畸形、局部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腹瀉或便秘刺激、護理不當等因素。
部分患兒存在肛門直腸發(fā)育異常,如肛門閉鎖術后或肛竇結構缺陷,導致肛腺導管易受糞便污染引發(fā)感染。需通過肛門鏡檢查確診,輕度畸形可通過局部清潔護理改善,嚴重者需手術矯正。
肛周皮膚破損或尿布疹繼發(fā)細菌感染,可能蔓延至肛腺形成膿腫。常見病原體為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現為肛周紅腫熱痛。早期需抗生素治療,膿腫形成后需切開引流。
早產兒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兒童,肛周組織抗感染能力弱。這類患兒可能反復出現肛周膿腫,需在控制感染的同時進行免疫調節(jié)治療。
長期腹瀉使肛管持續(xù)受酸性糞便刺激,或便秘時硬便擦傷肛竇黏膜,均可能誘發(fā)肛腺感染。需調整飲食結構,腹瀉患兒補充益生菌,便秘者增加膳食纖維攝入。
尿布更換不及時、過度擦拭肛周皮膚、使用刺激性清潔產品等,均可能破壞局部皮膚屏障。建議選用無酒精濕巾清潔,排便后及時用溫水沖洗并保持干燥。
預防小兒肛瘺需注重日常護理,選擇透氣尿布并每2-3小時更換,便后采用流動溫水沖洗肛周。飲食上保證足夠水分和果蔬攝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現肛周紅腫或異常哭鬧應及時就醫(yī),避免自行擠壓或使用偏方。嬰幼兒建議每日進行肛周檢查,發(fā)現異常分泌物或硬結需盡早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