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中醫(yī)辨證治療

便秘的中醫(yī)辨證治療:便秘可分為虛實兩類。
? ? ? ?一、實秘? ? ? ?1.腸胃積熱型? ? ? ?癥狀:大便干燥,腹脹腹痛,面紅身熱,口干口臭,心煩意亂,尿短紅,舌紅苔黃燥,脈滑數(shù)。
? ? ? ?治療:瀉熱導(dǎo)滯,潤滑通便。
? ? ? ?方藥:麻子仁丸。
大黃、苦澀、厚樸通腑瀉熱;麻仁、杏仁、白蜜潤腸通便;牡丹滋陰營。
如果津液受傷,可以加入生地、玄參、麥冬滋陰生津;如果你對肝臟感到憤怒和憤怒,那你應(yīng)該服用更衣丸來清 肝通便;如果熱量不是很熱,或者藥后不舒服,可以用青鱗丸緩解內(nèi)臟,避免再秘;如果熱量很大,又熱又干,可以用大承氣湯快速存陰。
此外,當(dāng)歸龍輝丸、黃龍湯、涼隔散等也可以辨證。
?? ? ? ?2.氣機郁滯型? ? ? ?癥狀:大便干燥,或不干燥,欲便不出,或便便不爽,腸鳴失氣,腹脹疼痛,胸悶,打嗝頻繁,食物少,舌苔薄膩,脈弦。
? ? ? ?治療:順氣導(dǎo)滯。
? ? ? ?方藥:六磨湯。
方中木香調(diào)氣,烏藥順氣;沉香降氣;大黃、檳榔、芥末破氣滯。
可以加厚樸素、香附、柴胡助理氣。
如果氣郁持續(xù)時間長,郁而化火,可以加入黃芩、梔子、龍膽草清肝瀉火;如果氣逆嘔吐,可以加半夏、旋花、代赭;如果七情郁結(jié),憂郁寡言,可以加入白芍、柴胡、合歡皮緩解抑郁;如果仆人受損,腹部手術(shù)后便秘,屬于氣滯血瘀者,可以加入桃仁、紅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 ? ? ?3.陰寒積滯型? ? ? ?癥狀:大便困難,腹痛緊張,脹滿拒壓,脅下偏痛,手腳不溫,反嘔吐,舌苔白膩,脈緊。
? ? ? ?治療:溫中散寒,通便止痛。
? ? ? ?方藥:大黃附子湯。
方中附子溫中散寒;大黃消除積滯;細辛散寒止痛。
可以加入濃郁、厚實、木香來幫助腹瀉;加入干姜和茴香來散寒。
如果心腹絞痛,口沉暴厥屬于大寒積聚者,可以用三物備急丸攻打寒積。
?? ? ? ?二、虛秘? ? ? ?1.氣虛型? ? ? ? 癥狀:糞便不干硬。
雖然有便意,但臨廁努力,難以排出,出汗氣短,便后疲勞,面白神疲,肢體疲勞,舌淡苔白,脈弱。
? ? ? ?治療:補氣潤腸。
? ? ? ?方藥:黃芪湯。
方中黃芪補脾肺氣;麻仁、白蜜潤腸通便;陳皮理氣。
如果氣虛嚴(yán)重,可以加人參和白術(shù);如果氣虛脫肛,可以補中益氣;如果肺氣不足,可以加生脈散;如果腎氣長期不足,可以用大補元煎。
? ? ? ?2.血虛型? ? ? ?癥狀:大便干燥,面色無華,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唇色淡,舌苔白,脈細。
? ? ? ?治療:養(yǎng)血潤燥。
? ? ? ?方藥:潤腸丸。
方中當(dāng)歸和生地養(yǎng)陰養(yǎng)血;麻仁和桃仁潤滑大便;橘子引氣下行。
可以加入玄參、何首烏、枸杞養(yǎng)血潤腸。
如果血虛內(nèi)熱,可以加知母、胡黃連來清熱;如果陰血已復(fù),大便仍然干燥,可以用五仁丸潤滑腸道。
? ? ? ?3.陰虛型? ? ? ?癥狀:大便干燥,如羊屎狀,身體消瘦,頭暈耳鳴,兩顴紅,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 ? ? ?治療:滋陰通便。
? ? ? ?方藥:增液湯。
方中玄參、麥冬、生地滋陰生津。
可加芍藥、玉竹、石斛助養(yǎng)陰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栝蔞仁增潤腸之效。
若胃陰不足,口干口渴者,可用益胃湯;若腎陰不足,腰膝酸軟者,可用六味地黃丸;若陰虧燥結(jié),熱盛傷津者,可用增液承氣湯增水行舟。
? ? ? ?4.陽虛型? ? ? ?癥狀:大便干燥或不干燥,排出困難,排尿清長,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腹部冷痛,發(fā)熱時減少,腰膝冷痛,舌苔蒼白,脈沉遲緩。
? ? ? ?治療:溫陽通便。
? ? ? ?方藥:濟川煎。
方中肉蓯蓉、牛膝溫補腎陽,潤腸通便;當(dāng)歸養(yǎng)血潤腸;升麻、澤瀉、清濁;如果老年人虛寒便秘,可以用半硫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