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五個月胎動通常表現為輕微蠕動或間歇性踢動,胎動頻率和強度因人而異,主要與胎兒活動周期、孕婦體位、母體狀態(tài)及胎盤位置等因素有關。
1、胎兒活動周期胎兒存在睡眠與覺醒周期,清醒時胎動較頻繁,睡眠期可能持續(xù)數小時無胎動。建議孕婦固定時間記錄胎動規(guī)律。
2、孕婦體位平躺時腹壁松弛更易感知胎動,久坐或活動時可能減弱察覺。側臥位可增加胎盤血流量,可能誘發(fā)胎兒活動。
3、母體狀態(tài)餐后血糖升高或飲用冷飲時,胎兒活動常增多。母體疲勞、饑餓或緊張時可能暫時減少胎動。
4、胎盤位置前置胎盤可能緩沖胎動感知,后壁胎盤則更易察覺。超聲檢查可明確胎盤附著部位。
建議每日固定時段靜臥計數胎動,正常情況每小時3-5次,若連續(xù)12小時少于10次或突然劇烈變化需及時就診。
卵巢內有卵泡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正常生理現象,卵泡主要由原始卵泡、生長卵泡、成熟卵泡等類型組成,其發(fā)育過程受激素調節(jié)。
1、原始卵泡卵巢皮質中數量最多的靜止卵泡,直徑約0.03毫米,由單層扁平顆粒細胞包裹初級卵母細胞構成,出生時女性卵巢約含100萬個原始卵泡。
2、生長卵泡青春期后部分原始卵泡開始周期性發(fā)育,顆粒細胞增殖形成多層結構,卵泡膜細胞分化出現,直徑可達5-10毫米,超聲檢查可見圓形無回聲區(qū)。
3、成熟卵泡月經周期第14天左右發(fā)育至18-25毫米,突出卵巢表面形成透明帶,內含次級卵母細胞和放射冠,排卵前卵泡液急劇增多使卵泡壁變薄。
4、異常卵泡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雙側卵巢可見12個以上直徑2-9毫米的卵泡,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患者可能出現卵泡黃素化未破裂現象。
建議育齡期女性通過超聲監(jiān)測卵泡發(fā)育情況,月經周期第10天起每2-3天檢查一次,可準確判斷排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