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進一步檢查

鼻咽癌進一步檢查主要包括鼻咽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活檢、EB病毒檢測和血液腫瘤標志物檢查。
鼻咽鏡是診斷鼻咽癌的首選檢查方法,分為硬質鼻咽鏡和纖維鼻咽鏡兩種。醫(yī)生通過鼻腔插入內窺鏡,直接觀察鼻咽部黏膜情況,可發(fā)現(xiàn)早期微小病灶。檢查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異常增生、潰瘍或腫物,需立即標記位置以便后續(xù)活檢。該檢查具有直觀、快速的優(yōu)點,但可能引起短暫鼻腔不適感。
CT和MRI是評估鼻咽癌范圍的重要影像手段。CT能清晰顯示骨質破壞情況,MRI對軟組織分辨率更高,可判斷腫瘤侵犯深度及淋巴結轉移。PET-CT用于全身評估轉移灶,準確率可達90%以上。影像學檢查能明確腫瘤分期,為治療方案制定提供依據(jù),檢查前需去除金屬物品避免偽影干擾。
在鼻咽鏡引導下鉗取可疑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是確診金標準?;顧z需獲取足夠深度的組織,避免僅取表面壞死層。病理報告需明確鱗癌亞型角化型/非角化型,免疫組化檢測EBER、P16等指標有助于鑒別診斷。對于反復活檢陰性但臨床高度懷疑者,可考慮手術切開取材。
90%以上鼻咽癌與EB病毒感染相關。血清學檢測包括VCA-IgA、EA-IgA等抗體滴度測定,陽性提示感染狀態(tài)。外周血EBV-DNA定量檢測可用于療效監(jiān)測和復發(fā)預警。該檢查需空腹采血,結合其他指標綜合判斷,單一陽性結果不能確診癌癥。
SCC、CYFRA21-1等鱗癌相關標志物輔助診斷,敏感度約60%。檢查前24小時避免劇烈運動,溶血樣本會影響結果準確性。腫瘤標志物更適用于治療后的隨訪監(jiān)測,診斷價值有限,需與其他檢查聯(lián)合應用。
確診鼻咽癌后應建立全面隨訪計劃,治療期間每周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放療后每3個月復查鼻咽鏡和影像學檢查至少2年。飲食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溫涼軟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黏膜損傷。適度進行頸部功能鍛煉預防纖維化,保證每日7-8小時睡眠增強免疫力。出現(xiàn)耳鳴耳悶、復視等新發(fā)癥狀需立即就診,長期生存者需關注甲狀腺功能和聽力減退等遠期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