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腹瀉糞便帶血的原因有哪些

老年人腹瀉糞便帶血可能由痔瘡、腸道感染、腸息肉或結直腸癌等疾病引起,需根據(jù)具體病因采取藥物、手術或飲食調整等治療措施。常見原因包括肛腸疾病、消化道炎癥、腫瘤等,需結合伴隨癥狀判斷病情輕重。
1. 肛腸疾病
痔瘡或肛裂是老年人血便的常見原因,排便時血液鮮紅且附著于糞便表面。痔瘡發(fā)作時可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馬應龍痔瘡膏等外用藥緩解癥狀,嚴重者需行硬化劑注射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每日飲水量不低于1500毫升。
2. 腸道感染
細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會導致黏液膿血便,伴有發(fā)熱腹痛。確診需進行糞便培養(yǎng),治療常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抗生素,配合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發(fā)病期間選擇低渣飲食如米湯、蒸蘋果,避免乳制品加重腹瀉。
3. 腸道息肉
結腸息肉出血多表現(xiàn)為間斷性暗紅色血便,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直徑>1cm的息肉建議內鏡下切除,術后病理檢測明確性質。定期復查腸鏡,日常限制紅肉攝入,適當補充鈣質預防息肉復發(fā)。
4. 惡性腫瘤
結直腸癌引起的血便常伴體重下降、排便習慣改變,CT和腸鏡可確診。早期病例可行腹腔鏡根治術,中晚期需結合放化療,常用方案包括FOLFOX化療聯(lián)合靶向治療。術后需加強營養(yǎng)支持,優(yōu)先選擇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蛋羹。
老年人出現(xiàn)血便應及時就醫(yī)排查病因,尤其持續(xù)出血或伴隨消瘦癥狀時。5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5年進行腸鏡篩查,日常保持適度運動促進腸蠕動,注意觀察糞便顏色和形態(tài)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