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股骨頭壞死可通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微創(chuàng)手術、人工關節(jié)置換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長期酗酒、激素使用、外傷、血液系統疾病等原因引起。
早期可使用阿侖膦酸鈉、前列地爾、低分子肝素等藥物延緩壞死進展。藥物治療主要針對疼痛緩解和改善局部血供,需嚴格遵醫(yī)囑用藥并定期復查影像學。
體外沖擊波、高壓氧等物理療法可刺激血管新生。物理治療適用于早中期患者,需配合減輕負重,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股骨頭塌陷風險。
髓芯減壓術、帶血管蒂骨移植等可保留自身關節(jié)。微創(chuàng)手術適合壞死面積較小的中青年患者,術后需拄拐杖保護6-12周。
晚期患者需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恢復功能。人工關節(jié)使用壽命約15-20年,術后需避免盤腿、深蹲等極限動作。
患者應控制體重、戒煙戒酒,補充鈣和維生素D,拄拐減輕患肢負重,定期復查X線或核磁觀察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