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性增生息肉嚴不嚴重
消化內科編輯
科普小醫(yī)森
消化內科編輯
科普小醫(yī)森
胃炎性增生息肉多數(shù)情況下不嚴重,屬于良性病變,但少數(shù)可能伴隨癌變風險。胃炎性增生息肉通常與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相關,需結合病理檢查明確性質。

胃炎性增生息肉多為胃黏膜對慢性炎癥的適應性反應,直徑通常小于1厘米,生長緩慢。這類息肉癌變概率較低,患者可能僅表現(xiàn)為上腹隱痛、飽脹感等輕微癥狀。通過胃鏡檢查可明確息肉大小、形態(tài)及分布,內鏡下切除是常見治療方式。術后需定期復查胃鏡,監(jiān)測息肉是否復發(fā)或進展。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飲食,減少酒精攝入,控制幽門螺桿菌感染。

若息肉直徑超過2厘米、表面糜爛出血或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則可能提示惡變傾向。此類患者需完善超聲內鏡或CT評估浸潤深度,必要時行外科手術切除。長期未治療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背景下的息肉癌變風險相對較高。胃息肉切除后仍需規(guī)范治療基礎胃病,如使用奧美拉唑腸溶片、膠體果膠鉍膠囊等藥物控制炎癥。

確診胃炎性增生息肉后應每1-2年復查胃鏡,觀察息肉變化情況。日常飲食以易消化食物為主,如山藥、南瓜等,避免腌制、煙熏食品。戒煙限酒,保持規(guī)律作息,有助于減少胃黏膜刺激。若出現(xiàn)嘔血、黑便、體重驟降等癥狀需及時就醫(yī),排除惡性病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