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過敏起疙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療
 皮膚科編輯
              醫(yī)學科普人
              皮膚科編輯
              醫(yī)學科普人
               皮膚科編輯
              醫(yī)學科普人
              皮膚科編輯
              醫(yī)學科普人
              皮膚過敏起疙瘩可能由接觸性皮炎、蕁麻疹、濕疹、藥物過敏、食物過敏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局部冷敷、避免過敏原、皮膚屏障修復等方式治療。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直接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引發(fā)的炎癥反應,常見過敏原包括金屬飾品、化妝品、洗滌劑等。典型表現為接觸部位出現紅斑、丘疹伴瘙癢,嚴重時可形成水皰。治療需立即脫離過敏原,輕癥使用爐甘石洗劑外涂,中重度需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滲出明顯時可用3%硼酸溶液濕敷。
蕁麻疹屬于I型超敏反應,表現為皮膚突發(fā)風團樣隆起伴劇烈瘙癢,可能與花粉、塵螨等吸入性過敏原相關。急性發(fā)作時可口服西替利嗪阻斷組胺受體,嚴重血管性水腫需肌注地塞米松。慢性蕁麻疹患者建議檢測過敏原,同時注意消除慢性感染灶等誘發(fā)因素。
濕疹與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相關,表現為對稱性紅斑、丘疹及滲出傾向。過度清潔、精神壓力可能誘發(fā)病情。治療需減少洗澡頻率,沐浴后立即涂抹含神經酰胺的保濕霜,急性期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軟膏,合并感染時需聯用莫匹羅星軟膏。

青霉素、磺胺類等藥物可能引發(fā)遲發(fā)型超敏反應,表現為用藥后出現彌漫性藥疹。需立即停用致敏藥物,多飲水促進排泄,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減輕炎癥反應。嚴重的大皰性表皮松解癥需住院進行血漿置換治療。
海鮮、堅果等食物蛋白可能引發(fā)IgE介導的過敏反應,除皮膚癥狀外常伴唇舌麻木、腹痛等全身表現。緊急處理需皮下注射腎上腺素,日常應嚴格避免致敏食物,隨身攜帶預充式腎上腺素筆。建議進行食物不耐受檢測明確過敏原。

皮膚過敏期間應穿著純棉寬松衣物,避免搔抓導致繼發(fā)感染。每日使用溫水清潔皮膚,室溫保持在22-26℃減少汗液刺激。飲食上限制辛辣食物及高組胺食品如海鮮、發(fā)酵制品,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建議記錄過敏日記追蹤可疑誘因,癥狀持續(xù)48小時不緩解或出現呼吸困難需急診就醫(y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