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后跟疼痛什么原因,怎樣治療
內科編輯
醫(yī)學科普人
內科編輯
醫(yī)學科普人
腳后跟疼痛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滑囊炎、應力性骨折等原因引起,可通過休息、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矯形器具、手術治療等方式緩解。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反復牽拉導致的慢性炎癥,常見于長時間站立或運動人群。典型表現為晨起第一步疼痛,活動后減輕。急性期需減少負重,冰敷緩解腫脹,可遵醫(yī)囑使用塞來昔布膠囊、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等非甾體抗炎藥。慢性期建議進行足底筋膜拉伸訓練,夜間佩戴足弓支具。
跟骨骨刺是跟骨底面骨質增生,多與長期足部受力不均有關。疼痛常在久站后加重,X線檢查可確診。治療以減輕局部壓力為主,選擇足跟墊或定制矯形鞋墊分散壓力,超聲波治療可緩解炎癥。若保守治療無效且影響行走,可能需要關節(jié)鏡手術清除骨贅。
跟腱炎因過度運動導致跟腱反復微損傷,表現為跟腱附著處壓痛和腫脹。急性期應停止跑跳運動,采用離心性足跟下降訓練增強跟腱強度。可配合體外沖擊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嚴重者可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但需嚴格控制注射頻次以避免肌腱斷裂風險。

跟骨后滑囊炎多由鞋子摩擦刺激引起,表現為跟腱前方紅腫熱痛。需更換寬松軟底鞋避免壓迫,急性期口服洛索洛芬鈉片消炎鎮(zhèn)痛。慢性滑囊增生可穿刺抽液并注射曲安奈德,頑固性病例需手術切除病變滑囊。
跟骨應力性骨折常見于骨質疏松患者或運動量驟增者,疼痛呈漸進性加重。早期X線可能無異常,需通過核磁共振確診。治療需嚴格制動6-8周,使用助行靴分擔負荷,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促進骨愈合。移位性骨折需手術內固定。

日常應選擇足弓支撐良好的鞋子,避免赤足行走。體重超標者需控制體重減輕足部負荷,運動前充分熱身并逐步增加強度。每天用網球滾動按摩足底10分鐘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睡前用40℃溫水泡腳15分鐘緩解肌肉緊張。若疼痛持續(xù)超過兩周或出現明顯腫脹變形,應及時至骨科或足踝外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