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可通過血液檢測、唾液檢測、尿液檢測、病毒載量檢測等方式診斷。檢測方法主要有抗體篩查、抗原抗體聯(lián)合檢測、核酸檢測、快速檢測等。
1、血液檢測通過抽取靜脈血檢測HIV抗體或抗原,準確性高,是醫(yī)院最常用的診斷方法,窗口期約2-6周。
2、唾液檢測采集口腔黏膜滲出液檢測HIV抗體,操作簡便但靈敏度略低,適合初篩,窗口期約3-12周。
3、尿液檢測檢測尿液中HIV抗體的無創(chuàng)方法,適合不愿采血者,但靈敏度較血液檢測低,窗口期約4-12周。
4、病毒載量檢測直接檢測血液中HIV病毒RNA含量,適用于窗口期診斷和療效監(jiān)測,但成本較高。
建議高危行為后2-4周進行初次檢測,若結果為陰性需在3個月后復查,確診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和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
接觸肺結核患者存在傳染風險,但概率受接觸時間、患者傳染性、防護措施、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影響。
1、接觸時間與患者共處密閉空間超過8小時感染風險顯著增加,建議保持通風環(huán)境并減少密切接觸。
2、傳染性強弱痰涂片陽性的開放性肺結核患者傳染性最強,而肺外結核或菌陰患者基本無傳染性。
3、防護措施規(guī)范佩戴醫(yī)用防護口罩可降低90%以上感染風險,接觸后需用75%酒精進行手部消毒。
4、免疫狀態(tài)糖尿病、HIV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被傳染,建議高危人群定期進行結核菌素試驗篩查。
接觸后出現(xiàn)持續(xù)咳嗽、低熱等癥狀應及時就診,密切接觸者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預防性用藥,日常注意加強營養(yǎng)和適度運動增強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