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問答 > 營養(yǎng)科學 > 飲食健康 > 飲食健康
海鮮煮不熟一般不建議食用,可能引發(fā)胃腸不適或寄生蟲感染。完全煮熟的海鮮能有效殺滅病原體,確保食用安全。
未煮熟的海鮮可能攜帶副溶血性弧菌、諾如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食用后易出現(xiàn)腹痛、腹瀉、嘔吐等急性胃腸炎癥狀。部分深海魚類或貝類可能含有異尖線蟲等寄生蟲幼蟲,生食或半生食會導致寄生蟲在人體內寄生。甲殼類海鮮中的組氨酸在細菌作用下易轉化為組胺,加熱不徹底時可能引發(fā)過敏反應。生蠔等濾食性貝類易蓄積海水中的重金屬和微生物毒素,高溫烹飪可降低其毒性。部分人群對海鮮中的原肌球蛋白敏感,充分加熱能破壞致敏蛋白結構。
若因特殊飲食偏好需食用半生海鮮,建議選擇經(jīng)過深度冷凍處理的產(chǎn)品。冷凍能滅活多數(shù)寄生蟲,但對細菌和病毒效果有限。刺身級海鮮需在零下20攝氏度冷凍7天以上,且運輸過程需保持冷鏈。生腌海鮮需用高度白酒或醋浸泡足夠時間,但無法完全替代加熱殺菌效果。孕婦、兒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應嚴格避免食用任何未徹底加熱的海鮮制品。
處理海鮮時需使用專用刀具和砧板,避免交叉污染。烹飪前用鹽水浸泡有助于排出部分寄生蟲,但煮沸仍需持續(xù)5分鐘以上。食用后出現(xiàn)皮膚瘙癢、呼吸困難等過敏癥狀需立即就醫(yī)。日常儲存海鮮應置于零下18攝氏度冷凍層,解凍后須一次性烹飪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