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頸椎的疼痛
頸椎疼痛可通過熱敷理療、頸部運動、藥物治療、中醫(yī)推拿、手術(shù)干預等方式緩解。頸椎疼痛通常由肌肉勞損、頸椎退變、椎間盤突出、頸椎不穩(wěn)、外傷等因素引起。
1、熱敷理療
使用40-45℃熱毛巾敷于頸后部15-20分鐘,每日重復進行2-3次。熱效應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紅外線理療儀照射時需保持20厘米距離,每次15分鐘。注意避免燙傷皮膚,糖尿病患者慎用高溫理療。
2、頸部運動
米字操訓練時緩慢完成前后左右四個方向的頭部運動,每個方向保持5秒。游泳建議采用蛙泳姿勢,每周鍛煉3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瑜伽中的貓牛式需配合呼吸節(jié)奏,每日練習10組。運動時出現(xiàn)眩暈應立即停止。
3、藥物治療
雙氯芬酸鈉緩釋片適用于炎癥性疼痛,常見劑型有75毫克片劑。鹽酸乙哌立松片可改善肌肉緊張狀態(tài),通常為50毫克規(guī)格。洛索洛芬鈉凝膠為外用制劑,每日涂抹患處不超過3次。使用藥物前需排除胃潰瘍等禁忌證。
4、中醫(yī)推拿
拿捏法操作時用拇指與其余四指對稱用力,沿斜方肌走向提拿。滾法施術(shù)時用小魚際在頸肩部滾動,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推橋弓穴時用拇指從耳后推至鎖骨上窩,重復進行20次。急性期疼痛劇烈者禁用重手法。
5、手術(shù)干預
頸椎前路間盤切除融合術(shù)適用于嚴重神經(jīng)壓迫病例,需植入椎間融合器。后路椎管擴大成形術(shù)多用于多節(jié)段椎管狹窄,保留頸椎活動度。術(shù)后需佩戴頸托6-8周,定期復查X線觀察融合情況。嚴格掌握手術(shù)適應證。
日常應保持正確坐姿,電腦屏幕中心與眼睛平齊,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辦公椅。睡眠時選擇高度適中的枕頭,避免過高或過低導致頸椎過度屈伸。每伏案工作1小時需起身活動5分鐘,做簡單的頸部伸展運動。飲食中可增加富含鈣質(zhì)的牛奶、豆制品,有助于維持骨骼健康。冬季注意頸部保暖,避免冷風直吹誘發(fā)肌肉痙攣。若疼痛持續(xù)加重或伴隨上肢麻木,應及時進行頸椎MRI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