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足第5跖骨骨折
右足第5跖骨骨折通常由外傷或長期應力損傷引起,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疼痛、腫脹及行走受限,可通過石膏固定、藥物治療及康復訓練等方式干預。
1、外傷因素
直接暴力撞擊或扭傷是常見誘因,例如運動時足部外側著地、高處墜落等。急性損傷后可能出現(xiàn)皮下淤血、壓痛明顯,需立即制動并冰敷。若骨折無移位,可采用石膏托固定4-6周。
2、應力性損傷
長期重復性負荷如長跑、舞蹈等可能導致疲勞性骨折,早期表現(xiàn)為運動后隱痛。此類骨折需減少負重活動,配合穿戴步行靴保護,必要時使用骨愈合促進劑如接骨七厘片。
3、骨質疏松
中老年患者因骨密度降低易發(fā)生脆性骨折,可能伴隨腰背疼痛等全身癥狀。除骨折處理外,需補充鈣劑如碳酸鈣D3片和維生素D,并定期監(jiān)測骨代謝指標。
4、復位固定
移位明顯的骨折需手法復位或手術內固定,常用克氏針或微型鋼板。術后早期需抬高患肢減輕腫脹,2周后開始踝泵訓練預防關節(jié)僵硬。
5、康復訓練
拆除固定后逐步進行足趾抓握、抗阻繃帶練習,配合超聲波或低頻脈沖治療促進愈合?;謴推趹苊馓S等劇烈運動,建議使用足弓支撐墊分散壓力。
恢復期間需保持高鈣飲食如牛奶、豆制品,適量補充維生素C促進膠原合成。每日進行非負重下的踝關節(jié)屈伸訓練,睡眠時用枕頭墊高患肢。定期復查X線觀察骨痂形成情況,若出現(xiàn)持續(xù)疼痛或皮膚發(fā)紺需及時復診。建議選擇透氣性好的減壓鞋減少行走時對第五跖骨的壓力,避免骨折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