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肝轉移的診斷
在臨床上,大腸癌發(fā)生肝轉移的途徑主要有血行轉移、淋巴轉移、腹腔種植和局部浸潤4種方式,其中以血行轉移最為多見。那么,大腸癌患者確定肝轉移的方法有哪些呢?
1.一旦被確診大腸癌為原發(fā)病灶,患者應進行B超和CT檢查,必要時還可經內鏡鼻膽管抽取膽汁作癌胚抗原(CEA)檢查。①術前、術中及術后進行B超檢查是大腸癌患者應用最廣泛,且無損傷的一種診斷方法。對于病灶直徑大于2.0厘米的肝轉移患者,這種檢查方法可使大部分的人得到確診。值得注意的是,術中運用B超檢查比較適宜于有隱匿性腫瘤的患者,而對于病灶直徑小于1厘米的患者診斷率卻不高。②術前及術后進行CT檢查,已被廣泛應用于大腸癌肝轉移的診斷上。目前臨床上患者在進行CT檢查時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平掃、普通增強、大劑量增強、動脈造影下CT掃描,以及門靜脈造影下CT掃描等。一般來說,CT檢查比較適宜于病灶直徑小于2.0厘米的肝轉移患者,而對于直徑小于1.0厘米的病灶檢出率卻不高。③通過癌胚抗原檢查可使36%的大腸癌患者得到確診,而術后通過癌胚抗原檢查,對診斷患者是否發(fā)生肝轉移癌更有意義。研究表明,通過這種方法做出的診斷要比通過影像學及臨床檢查的方法早6~8個月。
2.術中用手觸摸肝臟,并結合術中B超檢測。
3.大腸癌術后或肝轉移病灶切除術后患者要定期進行癌胚抗原、B超、γ-谷氨酸轉肽酶和堿性磷酸酶(AKP)等項目的檢查?;颊咭话阍谛g后第1年要每3個月檢查1次;第2年要每4~5個月檢查1次;第3年要每6個月檢查1次;3年以后可每年檢查1次。在檢查中若發(fā)現有肝轉移的征兆,患者應及時進行門靜脈造影下CT掃描。
在臨床上,由于人們普遍認為大腸癌發(fā)生肝轉移后的治愈率非常小,所以多數患者往往會放棄治療。但目前醫(yī)學專家針對大腸癌肝轉移患者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以及極少合并肝硬化的特點,在治療上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其中手術治療是該病患者惟一首選的方法。除了肝內有淋巴結轉移、不能切除的肝以外轉移病灶或肝轉移病灶個數在4個以上者,大多數患者均可做肝切除手術。綜合國內外文獻分析,手術后患者的預后情況大致如下:①單發(fā)肝轉移病灶切除后患者5年的生存率為百分十三十,多發(fā)肝轉移病灶切除后患者5年的生存率為百分之十三;②轉移病灶直徑小于5厘米者,其術后5年的生存率為百分之二十七,大于5厘米者其術后5年的生存率為百分十7.5;③在大腸癌手術中被發(fā)現有肝轉移而一并將轉移病灶切除的患者,其術后5年的生存率為百分之二十一;④采取肝葉切除、肝段切除及肝楔形切除的患者,其術后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百分之13,24。雖然手術治療是大腸癌肝轉移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但患者仍然不能忽略其它的綜合治療,尤其對于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合理地采取冷凍、無水酒精注射,熱療后瘤體內注射或肝動脈栓塞化療等方法進行治療,對改善其生活質量和提高生存期均有一定的效果。此外,由于大腸癌肝轉移患者在術后仍有復發(fā)的可能,受累的部位也以肝臟為主。所以,一旦發(fā)生這種情況,患者可再次選用手術切除的方法。因為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延長患者的生命。
相關推薦
02:20
02:27
02:10
02:04
0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