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肺復蘇壓迫部位

關鍵詞: #兒童
關鍵詞: #兒童
兒童心肺復蘇的胸外按壓部位為兩乳頭連線中點下方(胸骨中下段)。心肺復蘇是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關鍵措施,兒童與成人的按壓位置存在差異,需準確定位以避免肋骨骨折等并發(fā)癥。
兒童胸廓發(fā)育尚未完全,胸骨相對柔軟。定位時需將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下半段,即兩乳頭連線中點下方1橫指處。1-8歲兒童可用單手實施按壓,嬰兒則需采用雙指法。準確定位能確保心臟受到有效擠壓,同時降低內臟損傷風險。
施救時需將兒童仰臥于硬質平面,解開衣物暴露胸廓。施救者跪于患兒側方,保持肩肘腕關節(jié)呈直線,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壓。對于1歲以下嬰兒,可將其置于穩(wěn)固臺面或前臂上進行操作。正確體位有助于傳導按壓力量,提高復蘇效率。
兒童按壓深度應為胸廓前后徑的1/3,約4-5厘米。需保持規(guī)律節(jié)奏,每分鐘100-120次,按壓與放松時間比為1:1。按壓后需讓胸廓完全回彈,但手掌不離開胸壁。過度按壓可能導致氣胸,深度不足則無法形成有效循環(huán)。
存在先天性胸廓畸形或近期胸部手術史的兒童需調整按壓點。馬凡綜合征患兒應避開胸骨凹陷處,漏斗胸患者可稍偏向左側。對安裝起搏器者,避免直接按壓設備部位。這些特殊情況需在保證血流的前提下個體化處理。
單人施救時按壓與人工呼吸比例為30:2,雙人施救為15:2。每次吹氣持續(xù)1秒,觀察到胸廓抬起即可。溺水導致的心臟驟停應先進行5次人工呼吸。避免過度通氣導致胃內容物反流,影響復蘇效果。
實施兒童心肺復蘇時需立即啟動急救系統(tǒng),持續(xù)按壓至專業(yè)醫(yī)療人員到達。日常應避免兒童接觸細小物品、電源插座等危險源,家長需學習海姆立克急救法處理氣道異物。定期參加急救培訓可提升應急處理能力,建議家庭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以備急需。搶救后仍需送醫(yī)評估是否存在肋骨骨折、氣胸等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