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應該做什么檢查
血液內科編輯
健康真相官
血液內科編輯
健康真相官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需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骨髓穿刺檢查、免疫學檢查、凝血功能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以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可能與免疫異常、感染、藥物等因素有關,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出血點、瘀斑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yī),在醫(yī)生指導下完善相關檢查。

血常規(guī)檢查是診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基礎項目,通過外周靜脈采血檢測血小板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水平。血小板計數(shù)低于100×10?/L可提示血小板減少,同時需觀察紅細胞形態(tài)和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以排除其他血液疾病。該檢查無需空腹,但采血前應避免劇烈運動。
骨髓穿刺檢查可評估巨核細胞數(shù)量和形態(tài),明確血小板減少是否與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有關。通過髂后上棘或胸骨穿刺獲取骨髓液,病理檢查若顯示巨核細胞增多伴成熟障礙,支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斷。檢查前需進行凝血功能評估,術后需局部壓迫止血。
免疫學檢查包括血小板相關抗體檢測和抗核抗體譜篩查,有助于鑒別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的血小板破壞。常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小板表面IgG抗體,陽性結果提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部分患者需進一步檢測抗磷脂抗體和補體水平以排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繼發(fā)因素。

凝血功能檢查通過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纖維蛋白原水平,評估出血風險并鑒別凝血障礙性疾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通常凝血時間正常,但嚴重血小板減少時可能出現(xiàn)出血時間延長。檢查需空腹采血,避免服用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
腹部超聲和胸部X線等影像學檢查可用于排查脾功能亢進、淋巴瘤等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的病因。超聲檢查可測量脾臟大小,脾腫大患者可能出現(xiàn)血小板滯留增加。對于疑似顱內出血的重癥患者,需緊急進行頭顱CT檢查評估病情。

確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后,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和磕碰,使用軟毛牙刷減少牙齦出血風險。飲食宜選擇易消化、富含維生素C和優(yōu)質蛋白的食物,如西藍花、獼猴桃和魚肉等。定期監(jiān)測血小板計數(shù),遵醫(yī)囑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禁止自行服用阿司匹林等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出現(xiàn)頭痛、嘔血等嚴重出血癥狀時需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