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需要什么樣的檢查

子宮肌瘤通常需要通過婦科超聲、磁共振成像、宮腔鏡檢查等方式確診。子宮肌瘤可能與激素水平異常、遺傳因素、干細胞突變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月經(jīng)異常、下腹墜脹、尿頻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yī),在醫(yī)生指導下完善相關檢查。
婦科超聲是診斷子宮肌瘤的首選檢查方式,包括經(jīng)腹部超聲和經(jīng)陰道超聲兩種。經(jīng)陰道超聲分辨率更高,能清晰顯示肌瘤大小、數(shù)量及位置,尤其適用于后壁肌瘤或較小肌瘤的檢測。超聲檢查可區(qū)分肌瘤與腺肌癥,動態(tài)觀察血流信號有助于判斷肌瘤變性風險。檢查前需適度充盈膀胱,經(jīng)陰道超聲則需排空膀胱。該檢查無輻射、可重復進行,對備孕女性安全。
磁共振成像能多平面顯示子宮解剖結構,對肌瘤定位精確度超過超聲,特別適合巨大肌瘤、多發(fā)性肌瘤或特殊部位肌瘤的術前評估。通過T2加權像可鑒別肌瘤變性類型,如紅色變性、玻璃樣變等。增強掃描能評估肌瘤血供情況,為介入治療提供依據(jù)。但檢查費用較高,體內有金屬植入物者禁用,檢查時間較長可能引發(fā)幽閉恐懼癥。
宮腔鏡可直接觀察黏膜下肌瘤的形態(tài)、基底寬度及宮腔變形程度,同時能進行活檢或小型肌瘤切除術。檢查需在月經(jīng)干凈后3-7天進行,術前需排除生殖道感染。術中可能使用膨宮介質,需警惕水中毒等并發(fā)癥。該檢查對0型、1型黏膜下肌瘤診斷價值最高,能明確肌瘤與輸卵管開口的關系。
診斷性刮宮適用于合并異常子宮出血的患者,可排除子宮內膜病變。術中刮取子宮內膜組織送病理檢查,能鑒別肌瘤是否伴隨子宮內膜增生或癌變。操作需嚴格無菌,術后需預防感染。但單純診斷性刮宮不能確定肌瘤大小和位置,需結合影像學檢查。更年期女性出現(xiàn)出血癥狀時,該檢查尤為重要。
血清CA125、HE4等腫瘤標志物檢測主要用于鑒別子宮肌瘤與惡性腫瘤。肌瘤患者CA125可能輕度升高,但通常不超過100U/mL。聯(lián)合檢測可提高鑒別診斷準確性,尤其適用于絕經(jīng)后肌瘤增長迅速者。標志物異常升高需警惕肉瘤變可能,但確診仍需依賴病理檢查。該檢查抽血即可完成,適合作為篩查手段。
確診子宮肌瘤后,建議每3-6個月復查超聲監(jiān)測肌瘤變化。日常生活中應減少高雌激素食物攝入,如蜂王漿、動物胎盤等。適量運動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環(huán),但避免增加腹壓的運動。出現(xiàn)經(jīng)量驟增、劇烈腹痛或排尿困難等癥狀需立即就診。絕經(jīng)后女性若肌瘤不縮小反而增大,應警惕惡變風險,需加強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