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頭瘤病毒是怎么得來的
腫瘤科編輯
醫(yī)普小新
腫瘤科編輯
醫(yī)普小新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可能由性接觸傳播、皮膚黏膜破損、母嬰垂直傳播、間接接觸污染物、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接種疫苗、規(guī)范治療、增強免疫力、避免高危行為、定期篩查等方式預防。

性行為是HPV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病毒通過生殖器或肛門皮膚黏膜接觸感染。多個性伴侶、無保護性行為會顯著增加感染風險。高危型HPV持續(xù)感染可能引發(fā)宮頸癌、陰莖癌等惡性腫瘤,需定期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
皮膚存在微小創(chuàng)口時,接觸病毒攜帶者的皮損部位可能導致感染。常見于跖疣、扁平疣等低危型HPV感染,表現為手足部位角質增生性皮損。保持皮膚完整性、避免搔抓可降低感染概率。

分娩過程中胎兒經過產道可能感染HPV,導致嬰幼兒喉乳頭狀瘤等疾病。孕期HPV篩查陽性者建議咨詢產科醫(yī)生,必要時選擇剖宮產減少傳播風險。
共用毛巾、浴具等物品可能傳播病毒,尤其在泳池、浴室等潮濕環(huán)境中病毒存活時間較長。注意個人物品專人專用,公共場所避免赤足行走可有效預防。
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劑等人群更易發(fā)生HPV持續(xù)感染。表現為尋常疣反復發(fā)作或癌變風險增高,需定期監(jiān)測并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預防HPV感染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證每日攝入足量維生素A/C/E增強黏膜抵抗力,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改善免疫功能。性生活使用避孕套可降低70%傳播風險,但無法完全阻斷病毒。9-45歲人群建議接種九價HPV疫苗,接種后仍需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已感染者應避免吸煙、熬夜等削弱免疫力的行為,外陰出現菜花樣贅生物或異常出血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