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問答 > 營養(yǎng)科學 > 飲食健康 > 飲食健康
老人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增加優(yōu)質蛋白攝入、補充維生素B族、適量飲水、規(guī)律進食等方式提高機體代謝能力。代謝能力下降與年齡增長、肌肉流失、激素變化等因素相關,需針對性補充營養(yǎng)。
減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攝入,用全谷物替代部分主食,如燕麥、糙米等。全谷物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延緩血糖上升速度,減少脂肪堆積。增加深色蔬菜占比,如菠菜、西藍花,其含有的抗氧化成分可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每日蔬菜攝入量建議達到300-500克,水果200-350克,注意選擇低糖水果如藍莓、蘋果。
每日攝入足量優(yōu)質蛋白可減緩肌肉流失,維持基礎代謝率。推薦選擇魚類、禽類、豆制品及低脂乳制品,如三文魚、雞胸肉、豆腐等。蛋白質攝入量按每公斤體重1-1.2克計算,分散至三餐。烹飪時采用蒸煮燉等低溫方式,避免高溫油炸破壞營養(yǎng)。乳清蛋白吸收率較高,適合消化功能減弱的老年人。
維生素B1、B2、B6等直接參與能量代謝過程,缺乏會導致代謝紊亂??赏ㄟ^瘦肉、雞蛋、堅果等天然食物補充,必要時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復合維生素B片。全谷物和動物肝臟含較多維生素B12,對維持神經(jīng)功能和紅細胞生成至關重要。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或素食老人更需關注B12水平。
每日飲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分次少量飲用。脫水會降低3-5%的基礎代謝率,溫水或淡茶水更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增加心臟負擔,睡前2小時控制飲水量。可觀察尿液顏色判斷水分攝入是否充足,淡黃色為理想狀態(tài)。合并心腎功能不全者需遵醫(yī)囑調整飲水量。
固定三餐時間有助于建立生物鐘節(jié)律,避免代謝紊亂。早餐應在起床后1小時內完成,包含蛋白質和復合碳水。兩餐間隔4-5小時,晚餐不過晚,睡前3小時結束進食。少食多餐模式適合胃腸功能弱者,但需控制總熱量。避免長時間饑餓導致肌肉分解,外出時可攜帶堅果、酸奶等健康零食。
除飲食調整外,建議老人結合抗阻訓練維持肌肉量,如彈力帶練習、靠墻俯臥撐等每周3次。每日曬太陽20分鐘促進維生素D合成,改善鈣磷代謝。定期監(jiān)測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就醫(yī)。烹飪時使用橄欖油等不飽和脂肪酸,限制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保持7-8小時優(yōu)質睡眠,睡眠不足會降低瘦素分泌,增加代謝綜合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