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究竟是什么原因
胃疼可能由飲食不當、藥物刺激、胃炎、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上腹部隱痛、灼燒感、脹痛等癥狀。
1、飲食不當
進食過快、暴飲暴食或攝入辛辣刺激食物可能導致胃黏膜短暫性充血,引發(fā)陣發(fā)性絞痛。這類疼痛多可通過熱敷、飲用溫水和短暫禁食緩解。長期高鹽飲食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風險。
2、藥物刺激
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腸溶片、布洛芬緩釋膠囊等可能直接損傷胃黏膜,引發(fā)化學性胃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醋酸潑尼松片也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修復能力。用藥期間建議配合胃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咀嚼片。
3、胃炎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病因,胃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水腫。急性胃炎多與酒精中毒相關,表現為突發(fā)性劇烈疼痛伴嘔吐。確診需進行碳13呼氣試驗,治療需聯(lián)合使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膠體果膠鉍膠囊等藥物。
4、胃潰瘍
潰瘍疼痛具有節(jié)律性特征,十二指腸潰瘍表現為空腹痛,胃潰瘍則在餐后加重。胃鏡下可見黏膜缺損,深度超過黏膜肌層。并發(fā)癥包括出血和穿孔,需規(guī)范使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枸櫞酸鉍鉀顆粒等藥物8-12周。
5、胃食管反流病
下食管括約肌功能障礙導致胃酸反流,引發(fā)胸骨后燒灼樣疼痛,夜間平臥時加重。胃鏡檢查可發(fā)現食管炎性改變,24小時pH監(jiān)測能明確酸反流程度。治療需長期服用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配合體位調整和減重。
日常應注意規(guī)律進食,避免空腹飲用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品。建議采用少食多餐方式,每餐控制在七分飽。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減少油炸食品攝入。慢性胃病患者應定期進行胃鏡復查,40歲以上人群出現持續(xù)上腹痛建議完善腫瘤標志物篩查。保持情緒穩(wěn)定有助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必要時可進行心理咨詢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