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縮引發(fā)的原因
神經內科編輯
健康陪伴者
神經內科編輯
健康陪伴者
肌肉萎縮可能由神經損傷、廢用性萎縮、營養(yǎng)不良、內分泌疾病、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中樞或周圍神經損傷會導致肌肉失去神經支配,運動神經元病、脊髓損傷、周圍神經病變等疾病均可能引發(fā)神經源性肌萎縮。這類萎縮需針對原發(fā)病進行治療,如營養(yǎng)神經藥物甲鈷胺、神經生長因子等,嚴重者需康復訓練延緩進展。
長期制動或活動減少使肌肉缺乏收縮刺激,常見于骨折固定、臥床患者。每日進行等長收縮訓練、逐步增加抗阻運動可逆轉萎縮,配合物理治療如電刺激效果更佳。
蛋白質攝入不足或吸收障礙導致肌蛋白合成減少,見于長期饑餓、消化系統疾病。需調整飲食結構,增加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等優(yōu)質蛋白,嚴重者需靜脈補充氨基酸。

甲狀腺功能減退、庫欣綜合征等激素異常會干擾蛋白質代謝?;颊叱0榉αΑⅢw重增加,需通過左甲狀腺素鈉替代治療或控制皮質醇水平來改善癥狀。
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等遺傳病因基因缺陷導致肌纖維變性,表現為進行性肌無力。目前以對癥治療為主,如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可延緩病程,基因治療仍在研究中。

預防肌肉萎縮需保持規(guī)律運動,每周至少3次抗阻訓練結合有氧運動;飲食保證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克蛋白質攝入,優(yōu)選魚肉、雞蛋等易吸收蛋白;長期臥床者需每2小時翻身并做被動關節(jié)活動,使用氣壓治療儀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出現不明原因肌力下降或肌肉體積縮小應及時就醫(yī)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