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治療需根據分期選擇青霉素類藥物,早期梅毒可通過芐星青霉素、普魯卡因青霉素等治療,晚期或神經梅毒需增加療程或改用靜脈給藥。
1、早期治療一期、二期梅毒首選芐星青霉素肌注,普魯卡因青霉素也可作為替代方案,治療期間需定期復查血清滴度。
2、晚期治療三期梅毒或潛伏梅毒需延長青霉素療程至3周,心血管梅毒可能需配合潑尼松預防吉海反應。
3、特殊處理神經梅毒需靜脈用青霉素G,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多西環(huán)素或頭孢曲松,但需嚴格監(jiān)測療效。
4、隨訪監(jiān)測治療后第6、12、24個月需復查TPPA和RPR滴度,血清固定現象需評估是否存在治療失敗。
治療期間避免性接觸,伴侶需同步篩查,保持規(guī)律作息有助于免疫力恢復,出現發(fā)熱等吉海反應及時就醫(yī)。
胸部乳暈內的小疙瘩可能由蒙氏腺囊腫、毛囊炎、乳腺導管擴張癥、乳腺纖維腺瘤等原因引起,通常與激素變化、局部感染、導管阻塞等因素相關。
1. 蒙氏腺囊腫乳暈區(qū)蒙氏腺導管阻塞導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腫,表現為無痛性小疙瘩。無須特殊治療,保持局部清潔,避免擠壓,繼發(fā)感染時可遵醫(yī)囑使用紅霉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等外用抗生素。
2. 毛囊炎毛囊細菌感染引發(fā)紅色丘疹伴觸痛,多因汗液刺激或清潔不足導致。建議溫水清潔后局部涂抹夫西地酸乳膏,嚴重者可口服頭孢呋辛酯片,日常需穿透氣棉質內衣。
3. 乳腺導管擴張癥乳腺導管異常擴張伴分泌物淤積,可能伴隨乳頭溢液。超聲檢查可確診,急性期需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反復發(fā)作需手術切除病變導管。
4. 乳腺纖維腺瘤雌激素敏感導致的良性腫瘤,疙瘩質地硬、活動度好。1厘米以下可觀察,增大明顯需手術切除,確診需結合乳腺超聲和鉬靶檢查。
建議避免頻繁刺激乳暈區(qū)域,發(fā)現疙瘩持續(xù)增大、破潰或伴隨乳頭溢血時,應及時至乳腺外科就診排查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