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問答 > 營養(yǎng)科學 > 食療保健 > 食療保健
處暑節(jié)氣后合理飲食需注重滋陰潤燥、健脾養(yǎng)胃,可適量食用百合、蓮藕、銀耳、山藥、梨等食物,避免辛辣油膩。處暑后天氣由熱轉涼,人體易出現(xiàn)秋燥、胃腸功能減弱等問題,需通過飲食調整適應季節(jié)變化。
處暑后秋燥明顯,可食用百合蓮子羹緩解口干咽燥。百合含黏液質能潤肺止咳,蓮藕富含多酚類物質有助于生津止渴。梨具有清熱潤肺功效,適合制作冰糖燉雪梨。銀耳含多糖成分可增強黏膜屏障功能,搭配枸杞煮羹能改善皮膚干燥。荸薺水分充足,生食或煮水飲用均可緩解燥熱。
山藥含淀粉酶和黏蛋白能促進消化吸收,可蒸食或煮粥。南瓜富含果膠保護胃黏膜,小米粥易于消化適合早餐食用。茯苓餅含三萜類化合物有助于改善脾虛濕困。芡實含豐富淀粉和維生素B族,與瘦肉燉湯可調理脾胃。猴頭菇含多糖和氨基酸,煲湯食用能調節(jié)腸道菌群平衡。
鴨肉性涼味甘適合秋季平補,可搭配沙參玉竹燉湯。黑芝麻含維生素E和亞油酸,研磨后調入粥品能滋陰潤腸。核桃仁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每日少量食用可溫補腎陽。羊肉湯添加當歸生姜可驅寒暖身,但不宜過量。桂圓紅棗茶能補益氣血,適合體質虛寒者下午飲用。
秋葵含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有助于胃腸蠕動。菱角淀粉含量高需控制食用量,煮熟后健脾效果更佳。柚子含柚皮苷可促進消化,但胃酸過多者應適量。石榴含鞣酸具有收斂作用,腹瀉時可榨汁飲用。柿子需待完全成熟后食用,未熟果實含單寧易致胃石癥。
減少燒烤油炸食品攝入以防加重秋燥。生姜、辣椒等辛溫食材需控制用量避免傷陰。冷飲會減弱脾胃運化功能,建議改飲溫熱水。海鮮等發(fā)物可能誘發(fā)過敏,體質敏感者需謹慎。隔夜飯菜易滋生細菌,秋季胃腸脆弱更需注意食品安全。
處暑后建議保持規(guī)律三餐,早餐宜暖胃易消化,午餐適量攝入優(yōu)質蛋白,晚餐以清淡為主??蛇M行八段錦、太極拳等柔和運動促進氣血運行。注意根據(jù)晝夜溫差及時增減衣物,保持室內空氣濕度在40%-60%。出現(xiàn)持續(xù)口干、便秘或食欲減退等癥狀時,可咨詢中醫(yī)師進行體質調理。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秋季養(yǎng)生,建議亥時前入睡順應自然斂陽入陰的節(jié)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