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赤的常見用法有哪些
白赤通常是指白赤散,屬于外用中成藥,常見用法包括外敷患處、調敷穴位、配合物理治療等。白赤散主要由白芷、赤芍等中藥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適用于跌打損傷、關節(jié)腫痛等癥狀。
1、外敷患處
將白赤散粉末用溫水或黃酒調成糊狀,均勻涂抹于紗布上,直接敷于疼痛或腫脹部位。適用于急性軟組織挫傷、局部淤血腫脹等情況,每日更換1-2次。皮膚破損或過敏者禁用,敷藥后出現(xiàn)灼熱感應立即停用并用清水沖洗。
2、調敷穴位
取適量藥粉與生姜汁調和,敷于特定穴位如阿是穴、陽陵泉等,通過經絡傳導增強藥效。常用于慢性筋骨疼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輔助治療,每次保留4-6小時。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用,敷貼期間避免受涼。
3、配合物理治療
在紅外線照射、艾灸或拔罐等物理療法前使用,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藥物滲透。適用于陳舊性損傷、寒濕痹痛,先用白赤散外敷再行理療,溫度控制在40-45℃為宜。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皮膚發(fā)紅瘙癢需中斷操作。
4、聯(lián)合其他藥物
與三七粉、紅花油等活血藥物交替使用,可加強消腫效果。用于重度淤血時,建議白天使用白赤散外敷,夜間改用膏藥貼敷。兩種藥物間隔2小時以上,避免成分相互作用。糖尿病患者需謹慎聯(lián)合用藥。
5、特殊部位用法
針對面部或關節(jié)等特殊部位,可將藥粉與蜂蜜調制成膏體,減少皮膚刺激。顳頜關節(jié)紊亂時可薄涂于患處,配合輕柔按摩。眼周、黏膜等敏感區(qū)域禁止使用,用藥后避免陽光直射以防色素沉著。
使用白赤散期間應保持患處清潔干燥,避免接觸生冷油膩食物。若癥狀持續(xù)3天無緩解或出現(xiàn)皮疹、水皰等不良反應,應及時停用并就醫(yī)。貯藏時需密封防潮,置于兒童無法觸及處。外傷出血或感染化膿者須在醫(yī)生指導下配合抗生素治療,不可自行濫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