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中醫(yī)治療
周圍性面癱可通過中藥內服、針灸、推拿、穴位敷貼、拔罐等方式治療。周圍性面癱通常由風寒侵襲、氣血不足、風熱襲絡、痰濕阻絡、肝陽上亢等原因引起。
1、中藥內服
風寒侵襲者可選用牽正散加減,含白附子、僵蠶、全蝎等成分,有助于祛風散寒通絡。氣血不足者可用補陽還五湯,含黃芪、當歸、赤芍等藥材,能益氣活血。風熱襲絡者宜用銀翹散合牽正散,含金銀花、連翹、白附子等,具有疏風清熱功效。痰濕阻絡者推薦導痰湯,含半夏、陳皮、茯苓等成分,可化痰通絡。肝陽上亢者適用天麻鉤藤飲,含天麻、鉤藤、石決明等,能平肝息風。
2、針灸
主穴選取陽白、四白、翳風、地倉、頰車等面部穴位,配合遠端取穴如合谷、足三里。初期采用淺刺輕捻手法,后期可加強刺激量。風寒證加灸大椎、風池;風熱證加刺曲池、外關;氣血不足加灸氣海、關元。急性期每日1次,恢復期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3、推拿
以一指禪推法作用于患側陽白、太陽、四白等穴,每穴操作1分鐘。用揉法在額肌、眼輪匝肌、口輪匝肌等表情肌分布區(qū)域進行放松。配合拿捏風池、肩井穴及頸項部肌肉。后期可教患者自行按摩攢竹、迎香、承漿等穴位,每日2次,每次10分鐘。
4、穴位敷貼
選用白芥子、細辛、麝香等藥物研末,用姜汁調成糊狀,敷貼于下關、頰車等穴位。風寒證可用肉桂粉配合艾絨制成藥餅灸貼。風熱證可用薄荷、冰片等清涼藥物貼敷太陽穴。每次貼敷4-6小時,皮膚敏感者需縮短時間,出現(xiàn)皮膚過敏應立即停用。
5、拔罐
在患側面部采用閃罐法,沿足陽明胃經走向快速吸拔陽白、四白、地倉等穴。背部可在大椎、肺俞穴留罐5-10分鐘。氣血瘀滯明顯者可在肝俞、膈俞穴刺絡拔罐。注意面部皮膚薄弱處不宜留罐過久,凝血功能障礙者慎用此法。
治療期間需避免面部受涼,外出可戴口罩防護。飲食宜清淡溫軟,忌食生冷辛辣。每日可用濕熱毛巾敷臉促進血液循環(huán)。堅持做抬眉、閉眼、鼓腮等面部肌肉訓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若3個月內未明顯改善,建議配合現(xiàn)代醫(yī)學檢查排除中樞性病變。
相關推薦
01:53
01:55
01:29
01:36
為你推薦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熱門問題
專家答疑
生活問答
- 1 什么是面癱面癱什么引起的
- 2 什么叫面癱面癱是怎么引起的
- 3 什么是面癱面癱的原因
- 4 面癱產生怎么引起的
- 5 面癱怎么引起的
- 6 引起面癱是怎么得的
- 7 面癱是由什么引起的
- 8 面癱是怎么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