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的區(qū)別
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是維生素D的兩種主要形式,兩者在來源、代謝途徑及生物活性上存在差異。維生素D2主要來源于植物性食物或酵母,維生素D3則通過動物性食物攝入或皮膚經(jīng)紫外線照射合成。維生素D3在人體內的生物利用度和轉化效率通常高于維生素D2。
維生素D2的化學名稱為麥角鈣化醇,常見于強化食品如蘑菇、谷物中。其吸收后需經(jīng)肝臟和腎臟兩次羥化才能轉化為活性形式骨化三醇,但轉化率相對較低。維生素D3的化學名稱為膽鈣化醇,存在于魚類、蛋黃等動物性食物中,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在紫外線作用下也可直接合成。維生素D3在肝臟中轉化為25-羥維生素D3的效率更高,且與維生素D結合蛋白的親和力更強,因此血液中維持穩(wěn)定濃度的能力更優(yōu)。
維生素D2的穩(wěn)定性較差,在儲存或烹飪過程中易受破壞,而維生素D3對光和熱的耐受性更好。臨床補充時,維生素D3提升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的效果更顯著,尤其對于嚴重缺乏者。但維生素D2仍適用于素食人群或對動物成分過敏者。兩者均需在醫(yī)生指導下根據(jù)個體情況選擇,過量補充可能導致高鈣血癥等風險。
日??赏ㄟ^適量曬太陽、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三文魚或強化乳制品來維持水平。若需藥物補充,建議定期監(jiān)測血清25-羥維生素D濃度,避免盲目使用。對于肝腎功能異常者,活性維生素D制劑如骨化三醇可能更合適,但須嚴格遵醫(yī)囑調整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