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炎癥飲食怎么注意
小腸炎癥患者飲食需遵循低渣、低脂、易消化原則,避免刺激性食物,可選擇米粥、嫩葉蔬菜、低脂魚肉等。小腸炎癥可能與感染、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常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等癥狀,飲食調整有助于緩解癥狀。
1、低渣飲食
小腸炎癥急性期需減少膳食纖維攝入,避免粗糧、堅果等高渣食物加重腸道負擔。推薦選用精制米面制作的軟爛米粥、爛面條,搭配去皮去籽的嫩南瓜、胡蘿卜等低纖維蔬菜。低渣飲食可減少腸蠕動頻率,緩解腹瀉癥狀,但長期執(zhí)行可能導致營養(yǎng)不足,癥狀緩解后需逐步過渡到均衡飲食。
2、低脂烹調
每日脂肪攝入量控制在40克以下,禁用油炸、油煎等烹調方式。優(yōu)先采用清蒸、水煮等低脂烹飪法,選擇鱈魚、雞胸肉等低脂肉類。脂肪吸收障礙患者可補充中鏈甘油三酯奶粉,必要時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胰酶腸溶膠囊輔助消化。
3、少食多餐
將每日進食分為5-6餐,每餐控制在200-300毫升容量。可采用藕粉、米糊等半流質食物作為加餐,避免一次性大量進食引發(fā)腸痙攣。進食時充分咀嚼,餐后保持坐位30分鐘以上,減少食物對炎癥腸段的機械刺激。
4、避免刺激物
嚴格禁食辣椒、咖喱等辛辣調料,限制咖啡、濃茶等含咖啡因飲品。酒精會直接損傷腸黏膜,患病期間需絕對戒酒。乳糖不耐受患者應避免牛奶,可改用低乳糖配方奶粉或酸奶替代。
5、營養(yǎng)監(jiān)測
長期腹瀉患者需定期檢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標,預防營養(yǎng)不良。可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必要時在營養(yǎng)師指導下使用短肽型腸內營養(yǎng)粉劑。貧血患者需適量增加鴨血、豬肝等富含血紅素鐵的食物。
小腸炎癥恢復期可逐步嘗試添加新食物,每次僅引入一種并觀察耐受情況。日常注意記錄飲食與癥狀的對應關系,避免個體不耐受食物。若出現(xiàn)持續(xù)體重下降、黏液血便等情況,需及時復查腸鏡評估炎癥活動度。保持規(guī)律作息與適度活動,有助于改善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