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癬是怎么引起的
黑癬可能由皮膚癬菌感染、長期潮濕環(huán)境、免疫力低下、接觸傳染源、遺傳易感性等原因引起。黑癬通常表現(xiàn)為皮膚出現(xiàn)褐色或黑色斑塊,伴有輕度瘙癢或脫屑,可通過外用抗真菌藥物、保持皮膚干燥、增強免疫力等方式治療。
1、皮膚癬菌感染
黑癬主要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皮膚癬菌感染引起。這類真菌侵入皮膚角質層后繁殖,導致局部色素沉著和角質增生?;颊呖赡艹霈F(xiàn)邊界清晰的褐色斑塊,表面有細碎鱗屑。治療需遵醫(yī)囑使用聯(lián)苯芐唑乳膏、硝酸咪康唑軟膏、特比萘芬噴霧劑等抗真菌藥物,同時避免搔抓以防擴散。
2、長期潮濕環(huán)境
長期穿戴不透氣鞋襪或處于高溫潮濕環(huán)境,會使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增加真菌感染概率。腳趾縫、腹股溝等皺褶部位易因汗液浸漬形成黑癬。建議每日更換吸汗棉質衣物,沐浴后徹底擦干皮膚皺褶處,必要時使用氯化鋁溶液局部止汗。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HIV感染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因免疫功能下降更易發(fā)生頑固性黑癬。此類患者可能合并甲癬或體癬,皮損范圍較大且顏色較深。需在控制基礎疾病前提下,配合口服伊曲康唑膠囊或氟康唑片進行系統(tǒng)治療。
4、接觸傳染源
共用拖鞋、毛巾或直接接觸患病寵物可能導致真菌傳播。黑癬初期多為單發(fā)小丘疹,逐漸擴大成環(huán)形皮損。家庭成員應分開使用個人物品,寵物需用酮康唑洗劑藥浴。公共場所建議穿著自備拖鞋,避免赤腳行走于游泳池、健身房等潮濕地面。
5、遺傳易感性
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導致皮膚抗真菌能力較弱,反復發(fā)作黑癬。這類患者往往有家族病史,皮損好發(fā)于手掌、足底等角質層較厚部位。除規(guī)范用藥外,可定期使用二硫化硒洗劑預防復發(fā),日常補充維生素B族增強皮膚抵抗力。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是預防黑癬的關鍵,沐浴后及時擦干身體皺褶部位,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質衣物。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拖鞋等個人物品,寵物出現(xiàn)脫毛斑塊需及時就醫(yī)。若皮損持續(xù)擴散或出現(xiàn)紅腫化膿,應立即就診排查是否合并細菌感染。飲食上適當增加優(yōu)質蛋白和維生素攝入,有助于皮膚屏障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