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了怎么收回去
脫肛可通過手法復位、藥物治療、硬化劑注射、膠圈套扎術、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脫肛通常由長期便秘、分娩損傷、盆底肌松弛、直腸黏膜脫垂、肛提肌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1、手法復位
適用于輕度直腸脫垂患者。清潔雙手后取側(cè)臥位,用凡士林潤滑手指,輕柔將脫出腸管推回肛門內(nèi)。復位后臥床休息1-2小時避免立即排便。反復脫垂者需配合提肛運動鍛煉盆底肌,每日3組每組15次。
2、藥物治療
遵醫(yī)囑使用馬應龍麝香痔瘡栓可減輕黏膜水腫,復方角菜酸酯乳膏能保護受損黏膜,地奧司明片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合并感染時需聯(lián)用頭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藥物需配合手法復位使用,不可單獨解決脫垂問題。
3、硬化劑注射
適用于Ⅱ度直腸脫垂。在直腸黏膜下層注射聚桂醇注射液,通過化學刺激使黏膜與肌層粘連固定。術后需保持軟便,避免用力排便導致硬化劑移位。該方法復發(fā)率較高,多作為手術前過渡治療。
4、膠圈套扎術
通過肛門鏡在脫垂黏膜根部套扎橡膠圈,使缺血壞死組織逐漸纖維化。術后可能出現(xiàn)肛門墜脹感,2周內(nèi)避免久坐久站。該方法對完全性直腸脫垂效果有限,更適用于內(nèi)痔合并黏膜脫垂的情況。
5、手術治療
Ⅲ度脫垂需行Altemeier經(jīng)會陰直腸乙狀結(jié)腸切除術,或Delorme黏膜切除術。術后需留置導尿管3-5天,腸功能恢復后從流質(zhì)飲食逐步過渡。高齡患者可選擇創(chuàng)傷較小的腹腔鏡直腸固定術,用補片加強盆底支撐。
脫肛患者日常應保持每天1500-2000毫升飲水量,增加燕麥、火龍果等高膳食纖維食物攝入。排便時避免久蹲用力,建議使用坐便器并腳下墊矮凳。長期咳嗽或便秘者需及時治療原發(fā)病,產(chǎn)后女性堅持凱格爾運動鍛煉盆底肌。出現(xiàn)嵌頓壞死等急癥需立即就醫(y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