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跟底部疼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腳跟底部疼可能與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脂肪墊萎縮、外傷等因素有關。足底筋膜炎通常表現為晨起第一步疼痛,跟骨骨刺可能伴隨局部壓痛,跟腱炎多與運動損傷相關,脂肪墊萎縮常見于中老年人,外傷則存在明確受傷史。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腳跟底部疼最常見的原因,主要由于足底筋膜反復微損傷導致炎癥。典型癥狀為晨起下床第一步疼痛劇烈,活動后減輕但久站或久行加重。可能與長期穿硬底鞋、過度運動、肥胖等因素有關。治療需減少跑跳活動,使用足弓支撐墊,可遵醫(yī)囑使用雙氯芬酸鈉凝膠、塞來昔布膠囊、洛索洛芬鈉片等藥物緩解疼痛。
2、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跟骨底面骨質增生形成的尖銳突起,可能刺激周圍軟組織引發(fā)疼痛。疼痛多集中于腳跟中央,按壓時明顯,長時間行走后加劇。X線檢查可確診。治療包括穿戴緩沖鞋墊,避免赤足行走,可配合超聲波治療或局部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嚴重者需考慮跟骨骨刺切除術。
3、跟腱炎
跟腱炎多因運動過度導致跟腱止點處慢性勞損,疼痛位于腳跟后下方,可能伴隨局部腫脹和晨僵。常見于籃球、跑步等需頻繁起跳的運動人群。急性期需停止運動并冰敷,可遵醫(yī)囑使用氟比洛芬凝膠貼膏、依托考昔片、酮洛芬腸溶膠囊等藥物,配合跟腱拉伸訓練恢復。
4、脂肪墊萎縮
腳跟脂肪墊隨年齡增長逐漸變薄,緩沖作用減弱可能導致站立時腳跟刺痛。多見于60歲以上人群,疼痛在硬地面上行走時顯著。建議選擇軟底緩震鞋,避免長時間站立,可使用硅膠跟骨墊分散壓力,必要時進行沖擊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
5、外傷
腳跟直接撞擊硬物或高處墜落可能導致跟骨挫傷甚至骨折,表現為突發(fā)性劇烈疼痛、淤血和負重困難。需通過X線或CT排除骨折,急性期應制動并冰敷,可遵醫(yī)囑使用活血止痛膠囊、云南白藥氣霧劑、布洛芬緩釋膠囊等藥物,嚴重骨折需石膏固定或手術復位。
日常應注意選擇鞋跟高度2-3厘米的支撐性鞋子,避免赤足行走或穿平底拖鞋。每日可進行足底筋膜拉伸訓練,如用毛巾牽拉腳掌或踩網球滾動按摩。體重超標者需控制體重減輕足部負荷。若疼痛持續(xù)2周無緩解或出現夜間靜息痛,應及時就醫(yī)排除應力性骨折、感染等嚴重情況。老年人出現進行性加重的腳跟疼需警惕骨質疏松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