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
寶寶嘔吐幾次可能是喂養(yǎng)不當、胃腸功能紊亂、急性胃腸炎、腸套疊、腦膜炎等原因引起的。嘔吐是兒童常見癥狀,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導致,家長需密切觀察寶寶精神狀態(tài)、嘔吐物性狀及伴隨癥狀,必要時及時就醫(yī)。
1、喂養(yǎng)不當
嬰幼兒賁門括約肌發(fā)育不完善,喂奶時吞入過多空氣、喂奶后未拍嗝或喂養(yǎng)過量均可引發(fā)嘔吐。表現為進食后溢奶或噴射性嘔吐,嘔吐物為未消化奶液。家長需調整喂養(yǎng)姿勢,喂奶后豎抱拍背10-15分鐘,少量多次喂養(yǎng),避免過度搖晃寶寶。配方奶喂養(yǎng)需檢查奶嘴孔大小是否合適。
2、胃腸功能紊亂
腹部受涼、飲食突變或食物過敏可能導致胃腸蠕動異常。癥狀包括反復嘔吐伴腹脹、腸鳴音亢進,嘔吐物含黏液或膽汁樣液體。建議家長用溫毛巾熱敷腹部,暫停輔食添加,母乳喂養(yǎng)母親需忌口辛辣刺激食物。可遵醫(yī)囑使用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調節(jié)腸道菌群。
3、急性胃腸炎
輪狀病毒或諾如病毒感染是常見病因,可能與飲食不潔、接觸感染者有關。典型表現為嘔吐后出現水樣便腹瀉,可伴低熱。家長需預防脫水,口服補液鹽III溶液,必要時使用蒙脫石散保護腸黏膜。嘔吐劇烈時可短期應用鹽酸昂丹司瓊口崩片止吐。
4、腸套疊
嬰幼兒腸管異常套疊屬于急癥,可能與腸道淋巴增生、病毒感染有關。特征性表現為陣發(fā)性哭鬧、果醬樣大便及嘔吐膽汁樣物。腹部超聲可確診,發(fā)病12小時內可通過空氣灌腸復位,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腸壞死。家長發(fā)現相關癥狀須立即急診處理。
5、腦膜炎
化膿性細菌或病毒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時,顱內壓增高可引發(fā)噴射性嘔吐。伴隨高熱、前囟膨隆、精神萎靡或驚厥。需腰椎穿刺確診,治療需靜脈注射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抗感染,甘露醇注射液降顱壓。該病進展迅速,家長發(fā)現異常神經癥狀應即刻送醫(yī)。
家長應記錄嘔吐次數、性狀及伴隨癥狀,保持寶寶側臥位防誤吸。嘔吐后1-2小時暫禁食,后從米湯開始逐步恢復飲食。注意手部及餐具清潔,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若嘔吐超過24小時、出現血性嘔吐物、尿量減少或意識改變,需立即兒科急診就診。日常需定期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合理添加輔食,避免強迫進食。
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
寶寶嘔吐物里有大量粘液可通過調整喂養(yǎng)姿勢、少量多次喂食、腹部保暖、觀察伴隨癥狀、及時就醫(yī)等方式處理。該現象可能與喂養(yǎng)不當、胃腸功能紊亂、呼吸道感染、胃腸炎、腸梗阻等因素有關。
1、調整喂養(yǎng)姿勢
喂奶后豎抱拍嗝15-20分鐘,頭部抬高15-30度角,避免平躺喂食。哺乳期母親需注意飲食清淡,減少高脂食物攝入。人工喂養(yǎng)時選擇合適奶嘴孔徑,避免流速過快。每次喂奶時間控制在20分鐘內,喂食過程中避免過度搖晃寶寶。
2、少量多次喂食
將單次奶量減少三分之一,增加喂食頻率至每2-2.5小時一次??蓢L試喂食后給予1-2勺溫開水沖洗口腔。6個月以上嬰兒可添加米湯等流質輔食。記錄每日嘔吐次數及粘液性狀變化,避免強迫進食。
3、腹部保暖
使用40℃左右暖水袋隔衣熱敷腹部10分鐘,每日2-3次。順時針按摩臍周3-5分鐘促進腸蠕動。睡眠時穿戴棉質腹圍,室溫維持在24-26℃。避免腹部直接接觸冷空氣,換尿布時注意快速完成。
4、觀察伴隨癥狀
檢查是否伴有發(fā)熱、腹瀉、哭鬧不安、拒食等癥狀。粘液若呈黃綠色或帶血絲需警惕。記錄嘔吐物總量及排尿次數,觀察前囟門是否凹陷。測量體溫每日3次,注意精神狀態(tài)變化。保留異常嘔吐物樣本備查。
5、及時就醫(yī)
若嘔吐持續(xù)6小時以上、出現脫水征象或腹脹,需急診處理。醫(yī)生可能開具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調節(jié)菌群,或蒙脫石散保護胃腸黏膜。嚴重者需進行腹部超聲排除腸套疊,必要時靜脈補液。家長切勿自行使用止吐藥物。
保持寶寶口腔清潔,嘔吐后可用棉簽蘸溫水擦拭。暫停添加新輔食1-2周,選擇低敏配方奶粉喂養(yǎng)。注意奶具消毒,沖調奶粉時水溫控制在40-50℃。記錄每日出入量,尿量少于4次/天應立即就診?;謴推趶?%葡萄糖水開始試喂,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