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水腫和脾虛水腫是中醫(yī)辨證中的兩種常見類型,主要區(qū)別在于病因、癥狀特點和治療方向。
腎虛水腫多與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有關,常見于慢性腎病或年老體弱人群;脾虛水腫則因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停所致,多見于飲食不節(jié)或長期勞倦者。
腎虛水腫以下肢凹陷性水腫為主,晨輕暮重,常伴腰膝酸冷;脾虛水腫多呈全身性輕度浮腫,按壓后恢復慢,多伴有食欲不振。
腎虛水腫多合并夜尿頻多、畏寒肢冷等腎陽虛癥狀;脾虛水腫常伴隨腹脹便溏、肢體困重等脾虛濕困表現(xiàn)。
腎虛水腫需溫補腎陽,常用真武湯加減;脾虛水腫宜健脾利濕,多選用參苓白術散治療,兩者均需配合低鹽飲食和適度運動。
建議出現(xiàn)持續(xù)性水腫時及時就醫(yī),中醫(yī)師會通過舌脈合參進行準確辨證,避免自行判斷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