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濕不屬于腎虛范疇,二者在中醫(yī)理論中屬于不同證型。腎濕多與濕邪困阻、水液代謝異常有關,而腎虛主要指腎精虧虛或腎氣不足。
腎濕多因外感濕邪或飲食生冷導致水濕內停,表現(xiàn)為肢體困重、小便渾濁;腎虛則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常見腰膝酸軟、耳鳴健忘。
腎濕典型癥狀包括下肢浮腫、舌苔厚膩;腎虛分陰陽兩型,陰虛見潮熱盜汗,陽虛現(xiàn)畏寒肢冷,二者均無濕邪特征性表現(xiàn)。
腎濕需利水滲濕,可選用五苓散、萆薢分清飲等方劑;腎虛需補益腎元,陰虛用六味地黃丸,陽虛選金匱腎氣丸。
腎濕患者應避免潮濕環(huán)境,適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腎虛者需節(jié)制房事,可進食黑芝麻、核桃等補腎食材。
出現(xiàn)相關癥狀建議至中醫(yī)科辨證施治,日常注意保暖防潮,避免自行判斷證型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