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腫瘤主要表現(xiàn)為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部腫塊、貧血等癥狀。腸道腫瘤可能與遺傳因素、長期高脂飲食、慢性腸道炎癥、腸道息肉惡變、環(huán)境致癌物暴露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體重下降、腸梗阻、黏液便、里急后重、乏力等癥狀。
便血是腸道腫瘤的常見癥狀,血液可能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與糞便混合或附著于表面。腸道腫瘤引起的便血通常由腫瘤表面潰破或侵犯血管導致,需與痔瘡出血鑒別。結腸鏡檢查是明確診斷的關鍵,可配合糞便隱血試驗篩查。治療需根據(jù)腫瘤分期選擇手術切除、化療或靶向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卡培他濱片、奧沙利鉑注射液、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等。
腸道腫瘤可能導致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xiàn),或出現(xiàn)排便不盡感、糞便變細等改變。腫瘤生長可能阻礙腸腔或刺激腸壁神經(jīng)叢,影響腸道正常蠕動功能。癥狀持續(xù)超過兩周應進行腸鏡檢查,必要時取活檢明確性質。早期腫瘤可通過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進展期需行根治性手術聯(lián)合輔助化療。
腹痛多表現(xiàn)為隱痛或脹痛,位置與腫瘤部位相關,右半結腸腫瘤常為右下腹鈍痛,左半結腸腫瘤可能引起絞痛。疼痛機制涉及腫瘤浸潤神經(jīng)、腸管梗阻或繼發(fā)感染。腹部CT可評估腫瘤范圍及轉移情況,疼痛管理需結合病因治療,可使用塞來昔布膠囊緩解炎癥性疼痛,嚴重梗阻需急診手術解除。
腹部觸及質硬腫塊多見于進展期腸道腫瘤,腫塊可能固定或伴有壓痛。體格檢查結合影像學檢查可判斷腫塊來源,超聲引導穿刺活檢能明確病理診斷。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手段,局部進展期腫瘤可術前采用FOLFOX方案化療縮小病灶,術后需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如CEA監(jiān)測復發(fā)。
慢性失血導致的缺鐵性貧血是腸道腫瘤的全身表現(xiàn),患者可能出現(xiàn)面色蒼白、乏力、心悸等癥狀。血液檢查顯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鐵代謝指標異常。糾正貧血需治療原發(fā)病,同時補充鐵劑如琥珀酸亞鐵片,嚴重貧血可輸注濃縮紅細胞。腫瘤根治后貧血多能逐步改善,但需警惕骨髓轉移引起的貧血。
日常應注意保持膳食纖維攝入,適量食用西藍花、燕麥等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避免腌制、燒烤類食品。規(guī)律進行散步、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腸道蠕動。出現(xiàn)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或排便異常持續(xù)兩周以上,應及時至消化內科或普外科就診,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1-2年進行糞便隱血篩查,高風險人群需定期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