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軟骨炎怎么治療
骨軟骨炎可通過休息制動、物理治療、藥物治療、關節(jié)腔注射、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骨軟骨炎通常由關節(jié)勞損、外傷、代謝異常、感染、遺傳等因素引起。
1、休息制動
急性期需減少關節(jié)活動,避免負重行走或劇烈運動,必要時使用支具固定患肢。膝關節(jié)受累時可短期臥床,配合踝泵運動預防血栓。兒童患者建議家長監(jiān)督其暫停體育課,使用拐杖輔助行走3-4周。長期制動可能導致肌肉萎縮,癥狀緩解后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逐步恢復活動。
2、物理治療
超短波治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每次15分鐘,10次為一療程。超聲波能緩解軟骨下水腫,采用脈沖式輸出避免熱損傷。癥狀穩(wěn)定期可進行冷熱交替敷貼,先熱敷20分鐘再冰敷10分鐘,每日重復2次。青少年患者建議家長陪同進行水中運動訓練,利用浮力減輕關節(jié)負荷。
3、藥物治療
疼痛明顯時可遵醫(yī)囑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塞來昔布膠囊等非甾體抗炎藥。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有助于軟骨修復,需連續(xù)服用3個月以上。嚴重腫脹者可短期口服地奧司明片改善微循環(huán)。禁止自行調整用藥劑量,使用雙氯芬酸鈉凝膠等外用藥時需避開破損皮膚。
4、關節(jié)腔注射
經保守治療無效且存在關節(jié)積液時,醫(yī)生可能建議進行玻璃酸鈉注射液關節(jié)腔灌注,每周1次,連續(xù)5周為完整療程。疼痛頑固者可考慮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封閉,每年不超過3次。操作需在超聲引導下進行,注射后保持關節(jié)制動48小時,注意觀察是否出現激素不良反應。
5、手術治療
關節(jié)鏡下游離體摘除術適用于存在關節(jié)交鎖癥狀者,術后第2天即可開始被動活動。軟骨缺損直徑超過2厘米時需行微骨折術,通過骨髓干細胞刺激促進纖維軟骨再生。青少年嚴重病例可能需骨骨骺阻滯術矯正力線,術后需佩戴外固定架6-8周。所有手術方案均需結合影像學評估制定。
骨軟骨炎患者日常應控制體重至BMI小于24,減少爬樓梯、深蹲等動作。飲食注意補充牛奶、魚蝦等富含鈣質食物,每周食用動物軟骨2-3次。康復期可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運動前后充分熱身。定期復查X線觀察軟骨修復情況,若出現夜間靜息痛或關節(jié)變形需及時復診。兒童患者家長應記錄其生長速度,警惕肢體發(fā)育不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