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fā)的下肢靜脈血栓的因素
下肢靜脈血栓通常由靜脈血流緩慢、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tài)、長期臥床、外傷等因素引起。下肢靜脈血栓可能導致患肢腫脹、疼痛、皮膚發(fā)紅等癥狀,嚴重時可引發(fā)肺栓塞。
1、靜脈血流緩慢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久坐或久站,會導致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減慢,血液淤滯容易形成血栓。乘坐長途交通工具、辦公室久坐工作等是常見誘因。建議定時活動下肢,促進血液循環(huán)。
2、血管內皮損傷
手術創(chuàng)傷、靜脈穿刺、化學藥物刺激等因素可能損傷靜脈血管內皮,暴露出內皮下膠原組織,激活凝血系統(tǒng)形成血栓。骨折、嚴重燒傷等外傷也是高危因素。
3、血液高凝狀態(tài)
遺傳性凝血功能異常如抗磷脂抗體綜合征,或獲得性高凝狀態(tài)如惡性腫瘤、口服避孕藥等,都會增加血液凝固傾向。妊娠期女性血液處于生理性高凝狀態(tài),血栓風險較高。
4、長期臥床
因病長期臥床的患者下肢肌肉泵作用減弱,靜脈回流受阻。重大手術后、中風癱瘓、重癥患者需特別注意預防血栓形成。建議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被動肢體活動。
5、外傷因素
下肢嚴重外傷如骨折、擠壓傷可直接損傷靜脈血管,同時制動治療進一步增加血栓風險。骨科手術后常規(guī)需要抗凝預防,患者應嚴格遵醫(yī)囑用藥。
預防下肢靜脈血栓需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活動下肢5-10分鐘。長途旅行可穿著醫(yī)用彈力襪,高危人群應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抗凝藥物。出現單側下肢突發(fā)腫脹、疼痛時應立即就醫(yī),確診后需規(guī)范抗凝治療3-6個月,期間定期復查凝血功能。日常飲食可適量增加飲水,避免高脂飲食,保持適度運動。
相關推薦
02:57
02:37
02:27
03:05
02:39
為你推薦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熱門問題
專家答疑
生活問答
- 1 什么是下肢靜脈血栓
- 2 下肢靜脈血栓是如何引起
- 3 下肢靜脈血栓嚴重
- 4 下肢靜脈血栓是怎么形成的
- 5 下肢靜脈血栓是怎么得的
- 6 什么是下肢靜脈血栓?
- 7 下肢靜脈血栓是否嚴重
- 8 下肢靜脈血栓什么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