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傳播方式
手足口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糞口傳播等方式傳染。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常見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多發(fā)于5歲以下兒童。
密切接觸傳播是手足口病最常見的傳播方式。病毒可通過接觸患者皰疹液、唾液、鼻涕等分泌物傳播,也可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間接傳播。幼兒園、托兒所等兒童聚集場所容易發(fā)生集體感染。飛沫傳播主要通過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產(chǎn)生的飛沫傳播病毒,在密閉空間內(nèi)傳播風(fēng)險較高。糞口傳播是指病毒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后污染環(huán)境或食物,其他人接觸后經(jīng)口攝入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在患者發(fā)病后一周內(nèi)傳染性最強,但康復(fù)后數(shù)周內(nèi)仍可能通過糞便排毒。
預(yù)防手足口病需注意個人衛(wèi)生,勤洗手特別是飯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不共用毛巾、餐具等個人物品。保持室內(nèi)通風(fēng),定期對玩具、門把手等物品進行消毒。流行季節(jié)避免帶孩子去人群密集場所。目前有針對腸道病毒71型的滅活疫苗,可預(yù)防由該病毒引起的重癥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為自限性疾病,多數(shù)患兒一周左右可自愈。患病期間應(yīng)居家隔離,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破皰疹。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飲水。如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精神差、肢體抖動等重癥表現(xiàn),需立即就醫(yī)。家長應(yīng)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做好體溫監(jiān)測和癥狀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