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消融術的風險
腰椎間盤消融術的風險主要包括神經損傷、感染、出血、術后疼痛加重及椎間盤炎等。該手術適用于保守治療無效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需嚴格評估適應癥并選擇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操作。
神經損傷是腰椎間盤消融術較嚴重的潛在風險,可能因穿刺路徑偏差或熱傳導損傷神經根,表現為下肢麻木或肌力下降。術中需依賴影像引導精確定位,但仍有小概率發(fā)生不可逆損傷。感染風險與所有侵入性操作相關,包括穿刺部位淺表感染和深部椎間隙感染,后者可能引發(fā)高熱和劇烈腰痛,需靜脈抗生素治療。術中血管損傷可導致硬膜外血腫壓迫脊髓,表現為術后突發(fā)下肢癱瘓,需緊急手術清除血腫。部分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短暫性疼痛加重,與局部炎癥反應或神經根刺激有關,通常1-2周內緩解。椎間盤炎作為遲發(fā)并發(fā)癥,多由低毒力細菌感染引起,典型癥狀為術后4-6周出現持續(xù)性腰痛伴血沉升高。
為降低手術風險,術前應完善凝血功能檢查排除出血傾向,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水平。術后保持傷口干燥2-3天,避免劇烈活動1個月,觀察下肢感覺運動變化。出現持續(xù)發(fā)熱或腰痛加劇應及時復查磁共振,排除感染或血腫。長期需加強腰背肌鍛煉,采用游泳等低沖擊運動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避免久坐和負重勞動。建議術后3個月復查評估椎間盤修復情況,必要時聯合康復科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