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黃芪的常見用法有哪些
紅黃芪的常見用法主要有煎湯內(nèi)服、泡水代茶、燉湯食用、研粉沖服、外用敷貼等。
1、煎湯內(nèi)服
紅黃芪可配伍當歸、黨參等藥材煎煮成藥湯,適用于氣血兩虛引起的乏力、面色蒼白等癥狀。煎煮時需先浸泡30分鐘,武火煮沸后轉(zhuǎn)文火慢煎40分鐘。脾胃虛弱者建議飯后溫服,避免空腹飲用刺激胃腸。
2、泡水代茶
取5-10克切片紅黃芪用沸水沖泡,可反復沖泡至味淡。適合日常保健飲用,有助于改善易疲勞、自汗等亞健康狀態(tài)。陰虛火旺人群應(yīng)搭配麥冬、玉竹等滋陰藥材同泡,避免單用導致口干咽燥。
3、燉湯食用
紅黃芪常與雞肉、豬骨等食材燉煮,如黃芪枸杞雞湯可增強免疫力。建議每周食用2-3次,每次用量15-20克,久病體虛者可適當增量。高血壓患者需控制鹽分添加,避免鈉攝入過量。
4、研粉沖服
將紅黃芪干燥后研磨成細粉,每次取3-5克用溫水送服,便于吸收且攜帶方便。適用于術(shù)后體虛、產(chǎn)后氣血不足等需快速補益的情況。糖尿病患者服用時不宜加糖調(diào)味。
5、外用敷貼
紅黃芪粉末可調(diào)制成膏劑外敷,對慢性皮膚潰瘍、褥瘡有促進愈合作用。使用前需清潔患處,每日換藥1次,出現(xiàn)皮膚過敏應(yīng)立即停用。開放性傷口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配合抗生素使用。
使用紅黃芪時需注意體質(zhì)辨證,實熱證、陰虛陽亢者慎用。建議在中醫(yī)師指導下確定具體用法用量,避免自行長期大量服用。日??纱钆溥m量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增強補氣效果,飲食宜清淡營養(yǎng),忌食生冷油膩。儲存時應(yīng)置陰涼干燥處,防止霉變蟲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