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蕁麻疹還是過敏
皮膚出現紅色風團伴瘙癢可能是蕁麻疹或過敏反應,兩者癥狀相似但病因不同。蕁麻疹主要表現為突發(fā)的風團和血管性水腫,過敏反應可能伴隨打噴嚏、流淚等其他系統(tǒng)癥狀。具體鑒別需結合病史、誘因及臨床表現綜合判斷。
1、蕁麻疹特征
蕁麻疹典型表現為大小不等的紅色或蒼白色風團,邊界清晰,可融合成片,24小時內可自行消退但反復發(fā)作。急性蕁麻疹多與感染、食物或藥物過敏有關,慢性蕁麻疹持續(xù)超過6周,可能與自身免疫、慢性感染等因素相關。物理性蕁麻疹可由摩擦、壓力、冷熱刺激誘發(fā)。治療可選用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糖漿等抗組胺藥物,嚴重時需遵醫(yī)囑使用醋酸潑尼松片。
2、過敏反應特征
過敏反應除皮膚癥狀外常伴呼吸道或消化道癥狀,如鼻塞、氣喘、惡心嘔吐等。常見過敏原包括花粉、塵螨、動物皮屑及特定食物。IgE介導的速發(fā)型過敏多在接觸后數分鐘至2小時內發(fā)作,非IgE介導的遲發(fā)型反應可能延遲出現。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可輔助診斷。急性發(fā)作時可使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糠酸莫米松乳膏,嚴重過敏需立即就醫(yī)。
3、鑒別要點
蕁麻疹風團具有游走性和速起速消特點,過敏反應的風疹塊多持續(xù)較久且與過敏原接觸史明確。蕁麻疹較少出現低血壓或呼吸困難等全身癥狀,而嚴重過敏可能進展為過敏性休克。血液檢查中蕁麻疹患者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可能陽性,過敏反應者總IgE水平常升高。臨床常用依巴斯汀片、苯磺貝他斯汀片等二代抗組胺藥控制癥狀。
4、特殊類型
膽堿能性蕁麻疹由運動、出汗或情緒激動誘發(fā),表現為針尖大小風團伴劇烈刺癢。接觸性蕁麻疹是皮膚直接接觸過敏原后局部出現的風團反應。遺傳性血管性水腫屬于罕見病,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皮下或黏膜水腫,需使用C1酯酶抑制劑治療。這類情況建議進行過敏原篩查,必要時使用奧馬珠單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劑。
5、處理原則
記錄發(fā)作時間、持續(xù)時間及可能誘因有助于鑒別診斷。避免搔抓皮膚,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急性期可用冷水濕敷緩解瘙癢,慢性患者需排查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潛在疾病。建議準備鹽酸腎上腺素自動注射筆用于嚴重過敏急救,慢性蕁麻疹患者可嘗試白芍總苷膠囊調節(jié)免疫。
建議保持皮膚清潔濕潤,洗澡水溫不超過38攝氏度,避免使用堿性洗浴用品。飲食宜清淡,暫忌食海鮮、堅果等易致敏食物。室內定期除螨除塵,外出做好防護避免接觸花粉等過敏原。若癥狀反復發(fā)作或出現胸悶、喉頭緊縮感等全身反應,須立即至皮膚科或變態(tài)反應科就診。規(guī)范用藥同時可通過記日記方式追蹤可疑誘因,長期未愈者需考慮進行自體血清皮膚試驗等特殊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