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皮炎的全身治療
藥物性皮炎通常需要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采取全身治療,主要包括停用致敏藥物、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對癥支持治療。藥物性皮炎是藥物通過口服、注射等途徑進入人體后引起的皮膚炎癥反應,嚴重時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
1、停用致敏藥物
明確致敏藥物后須立即停用,避免癥狀加重。常見致敏藥物包括青霉素類、頭孢類抗生素、解熱鎮(zhèn)痛藥、抗癲癇藥等。若患者同時使用多種藥物難以判斷,可結合用藥史、皮疹出現時間及斑貼試驗等輔助診斷。停藥后需密切觀察皮疹變化,記錄新發(fā)癥狀。
2、抗組胺藥物
輕中度患者可選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或依巴斯汀片等第二代抗組胺藥,能有效緩解瘙癢和風團樣皮疹。這類藥物通過阻斷H1受體抑制組胺釋放,嗜睡副作用較輕。兒童患者建議使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家長需按體重調整劑量。
3、糖皮質激素
泛發(fā)性皮疹或伴有發(fā)熱等全身癥狀時,需短期口服潑尼松片或靜脈注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激素可快速抑制炎癥反應,使用劑量需根據皮損面積和黏膜受累情況調整。長期應用時需監(jiān)測血壓、血糖變化,避免突然停藥引起反跳現象。
4、免疫抑制劑
重癥藥疹如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需聯合環(huán)孢素軟膠囊或他克莫司膠囊。這類藥物通過調節(jié)T細胞功能控制過度免疫反應,用藥期間需定期檢測肝腎功能和血藥濃度。合并感染風險較高者應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5、對癥支持治療
大面積糜爛患者需補充白蛋白注射液維持膠體滲透壓,電解質紊亂者給予氯化鈉注射液糾正失衡。高熱時采用物理降溫,避免使用可能加重皮疹的解熱藥。眼部黏膜受累需用人工淚液凝膠預防角膜粘連。
治療期間建議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保持室溫22-25℃避免出汗刺激。飲食選擇高蛋白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牛奶、蒸蛋等,補充維生素C促進皮膚修復。恢復期2周內避免日光暴曬,禁用可疑致敏藥物及結構類似藥物,再次用藥前需向醫(yī)生詳細說明過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