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息肉要怎么治療
乙狀結腸息肉可通過內鏡下切除、藥物治療、手術切除等方式治療。乙狀結腸息肉可能與遺傳因素、長期炎癥刺激、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便血、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
1、內鏡下切除
對于直徑較小的乙狀結腸息肉,通常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這類微創(chuàng)手術通過結腸鏡直接切除息肉,創(chuàng)傷小且恢復快。術后需定期復查結腸鏡,監(jiān)測息肉復發(fā)情況。內鏡治療適用于無惡變傾向的良性息肉,是臨床首選方案。
2、藥物治療
伴有炎癥的息肉可遵醫(yī)囑使用美沙拉嗪腸溶片、柳氮磺吡啶腸溶片等抗炎藥物。對于腺瘤性息肉,可能需配合塞來昔布膠囊等環(huán)氧化酶抑制劑。藥物治療需結合病理類型,不能替代切除治療,主要用于控制相關炎癥或輔助預防復發(fā)。
3、手術切除
直徑超過2厘米、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息肉需行腹腔鏡或開腹手術。手術范圍包括息肉及部分腸壁,必要時需淋巴結清掃。術后可能出現吻合口瘺、腸梗阻等并發(fā)癥,需嚴格遵循醫(yī)囑進行腸道準備和術后護理。
4、飲食調整
減少紅肉、加工食品攝入,增加全谷物、西藍花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限制酒精和辛辣刺激食物,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毫升。均衡飲食有助于降低息肉復發(fā)風險,但不能消除已存在的息肉。
5、定期隨訪
息肉切除后需每1-3年復查結腸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更頻繁監(jiān)測。隨訪期間發(fā)現新生息肉應及時處理。同時應監(jiān)測便潛血、腫瘤標志物等指標,全面評估腸道健康狀況。
乙狀結腸息肉患者術后應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久坐和過度勞累。建議每日進行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促進腸道蠕動。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限制油炸燒烤。出現持續(xù)腹痛、便血等癥狀需立即就醫(yī),切勿自行服用止血藥物。同時需注意心理調節(jié),避免過度焦慮影響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