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是怎樣治療高血壓的
中醫(yī)治療高血壓主要通過中藥調理、針灸、推拿、飲食療法及情志調節(jié)等方式進行綜合干預。高血壓在中醫(yī)屬眩暈、頭痛等范疇,多與肝陽上亢、痰濕內阻、氣血虧虛等因素相關。
1、中藥調理
中醫(yī)根據辨證分型選用不同方劑。肝陽上亢型常用天麻鉤藤飲,含天麻、鉤藤等平肝潛陽藥材;痰濕內阻型可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含半夏、白術等化痰祛濕成分;氣血兩虛型適用歸脾湯,含黃芪、當歸等補益氣血藥物。中藥需由醫(yī)師根據舌脈象調整配伍,避免自行用藥。
2、針灸療法
針刺太沖、風池等穴位可疏通肝經氣血,百會、涌泉穴能引火下行。耳穴貼壓取交感、神門等部位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每周治療2-3次,配合電針增強刺激效果。皮膚感染、凝血障礙者慎用。
3、推拿按摩
頭部拿五經手法可緩解頭痛眩暈,推橋弓穴能降血壓。背部膀胱經走罐可疏通經絡,配合足三里穴位按壓健脾化濕。每日早晚各操作1次,力度以酸脹為度。急性期患者需避免頸部劇烈手法。
4、飲食療法
推薦芹菜汁、菊花決明子茶等清熱平肝飲品,海帶冬瓜湯利水滲濕。限制腌制食品及動物內臟攝入,每日食鹽不超過5克。陰虛者可食用山藥枸杞粥,痰濕體質宜用薏苡仁赤小豆粥。
5、情志調節(jié)
通過五音療法調節(jié)情緒,角調音樂疏肝解郁。練習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招式,配合呼吸吐納。避免大怒、過度思慮,保持子時前入睡。建議通過冥想、書法等活動轉移注意力。
中醫(yī)治療需堅持3-6個月觀察療效,期間定期監(jiān)測血壓。急性血壓升高或合并靶器官損害時,應及時配合西藥控制。日常注意低鹽飲食、規(guī)律作息,避免劇烈情緒波動。高血壓患者每季度應復查肝腎功能,長期服用中藥者需醫(yī)師評估方劑調整。
相關推薦
                02:46
                
            
            
                02:07
                
            
            
                
                
                01:55
                
            
            
                0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