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可能導致壓力性尿失禁,主要與盆底肌損傷、神經功能異常、激素水平變化、分娩方式及胎兒大小等因素有關。壓力性尿失禁表現(xiàn)為咳嗽、打噴嚏或運動時尿液不自主漏出,通??赏ㄟ^盆底肌鍛煉、生物反饋治療、藥物治療或手術等方式改善。
分娩過程中胎頭通過產道時,可能造成盆底肌肉和結締組織過度拉伸或撕裂,導致尿道支撐結構松弛。盆底肌損傷后,腹壓增高時無法有效閉合尿道,從而引發(fā)漏尿。產后早期進行凱格爾運動有助于恢復肌力,嚴重者可遵醫(yī)囑使用盆底電刺激治療或選擇尿道中段懸吊術。
分娩時產道持續(xù)受壓可能損傷支配盆底肌的陰部神經,導致肌肉收縮功能減退。神經損傷后可能出現(xiàn)膀胱頸位置下移、尿道閉合壓降低。生物反饋治療可幫助重建神經肌肉協(xié)調性,必要時可遵醫(yī)囑使用米多君片或度洛西汀腸溶片等藥物增強尿道阻力。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使盆底組織含水量增加,分娩后激素驟降導致膠原纖維修復能力下降。這種變化可能減弱尿道黏膜的密封作用。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可改善尿道黏膜萎縮,同時需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腹壓的行為。
陰道分娩比剖宮產更易造成盆底損傷,尤其是產鉗助產或第二產程延長的情況。但剖宮產并非絕對保護因素,妊娠本身對盆底的持續(xù)性壓力仍可能導致尿失禁。產后42天應進行盆底功能評估,輕中度患者可選用盆底康復器輔助訓練。
胎兒體重超過4000克或頭圍較大時,分娩對盆底的機械性損傷風險顯著增加。多胎妊娠因子宮過度膨脹也會加重盆底負擔。這類產婦產后需更嚴格限制體力活動,可遵醫(yī)囑使用鹽酸黃酮哌酯片緩解膀胱過度活動癥狀。
產后6個月內是盆底功能恢復的關鍵期,建議每天堅持凱格爾運動3-4組,每組收縮8-12次;避免長期站立或慢性咳嗽;控制體重以減少腹壓;攝入足夠膳食纖維預防便秘。若癥狀持續(xù)超過1年或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需及時到泌尿外科或婦產科就診,根據(jù)尿動力學檢查結果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