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怎樣形成的
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血流急劇減少或中斷,引起心肌缺血壞死。常見誘因包括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肥胖等。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肌梗死最常見的病理基礎。長期高脂血癥、高血壓等因素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斑塊逐漸增大可能引起血管狹窄,斑塊破裂后暴露的脂質核心會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2、血栓形成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后,血小板在破裂處聚集形成白色血栓,同時凝血系統激活形成紅色血栓。血栓可部分或完全阻塞冠狀動脈管腔,導致心肌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血栓形成與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等因素有關。
3、血管痙攣
冠狀動脈痙攣可導致血管暫時性強烈收縮,使管腔明顯狹窄甚至閉塞。吸煙、寒冷刺激、情緒激動等因素可能誘發(fā)血管痙攣。長期痙攣可能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
4、心肌耗氧量增加
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等情況下,心肌耗氧量顯著增加。若冠狀動脈存在嚴重狹窄,增加的氧需求無法通過狹窄血管得到滿足,可能導致心肌缺血甚至梗死。這種情況常見于已有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
5、其他原因
少數情況下,心肌梗死可由冠狀動脈栓塞、血管炎、創(chuàng)傷等原因引起。某些血液系統疾病導致的高凝狀態(tài)也可能增加心肌梗死風險。可卡因等藥物濫用可引起冠狀動脈強烈收縮,誘發(fā)心肌梗死。
預防心肌梗死需控制危險因素,包括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規(guī)律運動、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已確診冠心病患者應遵醫(yī)囑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類藥物,避免劇烈運動和情緒激動。出現持續(xù)胸痛、胸悶等癥狀時應立即就醫(yī),爭取在黃金救治時間內開通閉塞血管。
相關推薦
為你推薦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科普文章
短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