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濕濁是什么意思
痰飲濕濁是中醫(yī)術語,指體內水液代謝異常形成的病理產物,主要表現(xiàn)為痰濕積聚、氣機阻滯等癥狀。
1、痰飲濕濁的概念
痰飲濕濁是中醫(yī)對體內水液代謝障礙的統(tǒng)稱。痰指稠厚的水液病理產物,飲指清稀的水液病理產物,濕濁則是水濕與濁邪結合的病理狀態(tài)。三者常相互轉化,共同導致氣機不暢、臟腑功能失調。
2、形成原因
主要與脾失健運、肺失宣降、腎陽不足有關。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肺虛不能通調水道,腎陽虛不能溫化水液,均可導致水濕停聚。外感寒濕、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等也是常見誘因。
3、臨床表現(xiàn)
常見癥狀包括頭身困重、胸悶脘痞、口黏膩、舌苔厚膩、肢體浮腫等。痰飲上犯可見咳嗽痰多,濕濁下注可見小便渾濁,痰濕中阻可見食欲不振。
4、辨證分型
可分為寒痰、熱痰、濕痰、燥痰等類型。寒痰質稀色白,熱痰質稠色黃,濕痰量多易咯,燥痰黏稠難咯。不同證型需采用相應治法。
5、調理方法
治療以健脾化濕、溫陽利水為主。常用中藥包括茯苓、白術、半夏等健脾化痰藥,桂枝、附子等溫陽化飲藥。針灸可取脾俞、肺俞等穴位。日常需注意飲食清淡,適當運動。
預防痰飲濕濁需注意飲食有節(jié),避免過食生冷油膩;起居有常,保證充足睡眠;情志調暢,減少思慮過度;適度運動,促進氣血運行。出現(xiàn)明顯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在中醫(yī)師指導下進行辨證調理,避免自行用藥。平時可適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濕食材,但不宜過量以免損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