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下降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下降可能由感染、藥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造血功能障礙、脾功能亢進等原因引起,需通過血常規(guī)、骨髓穿刺等檢查明確病因后針對性治療。
1、感染
病毒或細菌感染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導致血小板生成減少。常見于流感、登革熱、肝炎等疾病,通常伴隨發(fā)熱、乏力癥狀。需控制感染源,如病毒性感染可使用利巴韋林顆粒,細菌感染可選用頭孢克肟分散片。
2、藥物副作用
部分抗生素、抗癲癇藥、化療藥物可能破壞血小板或抑制其生成。例如阿司匹林腸溶片、卡馬西平片等藥物長期使用需監(jiān)測血小板。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停藥并更換替代藥物。
3、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等疾病會產(chǎn)生抗血小板抗體,加速血小板破壞。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皮膚瘀斑、鼻出血等癥狀??勺襻t(yī)囑使用醋酸潑尼松片、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調(diào)節(jié)免疫。
4、骨髓造血功能障礙
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疾病直接影響巨核細胞分化。骨髓穿刺可見造血細胞減少,需根據(jù)病因采用環(huán)孢素軟膠囊等免疫抑制劑或造血干細胞移植。
5、脾功能亢進
脾臟異常增大會過度扣押和破壞血小板,常見于肝硬化、淋巴瘤等疾病。超聲檢查可發(fā)現(xiàn)脾腫大,嚴重時需考慮脾切除術。
血小板下降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使用軟毛牙刷減少牙齦出血風險。飲食可適量增加動物肝臟、深色蔬菜等富含鐵和維生素K的食物,但需避免飲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出現(xiàn)嚴重出血傾向如嘔血、血便時需立即就醫(yī)。